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2年 33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2-03-15

基础研究
生物工程
营养卫生
专题论述
基础研究
1 应丽莎,赵东方,傅 阳,张 敏
迷迭香对生鲜猪肉颜色变化与抗氧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选用鼠尾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20%的迷迭香(CAP05、CAP20),分别以一定质量浓度梯度喷射到生鲜猪肉表面,并将猪肉置于超市标准荧光灯下冷藏8d。检测迷迭香对猪肉贮藏期间CIE a*值、色相、氧合肌红蛋白、正铁肌红蛋白、TBARS值、蛋白质羰基和感官评价的影响。实验发现,5%鼠尾草酸的抗氧化效果总体优于20%鼠尾草酸的作用效果,其中r500、r1000和R500组较大程度上延缓了肉品的变色及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且r500组肉品在第8天变色最轻、异味最少。统计分析发现猪肉的氧合肌红蛋白、正铁肌红蛋白、TBARS值和蛋白质羰基与颜色CIE a*值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
2012 Vol. 33 (5): 1-6 [摘要] ( 141 ) [HTML 1KB] [ PDF 463KB] ( 122 )
7 刘金串,孟江飞,郭志君,耿万刚,乔 玲,张 昂,张振文,房玉林
膨大处理对红地球葡萄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以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对葡萄进行膨大处理后,定期采样,测定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总酚、总黄酮、总黄烷醇以及铜离子还原力、铁氰化钾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金属螯合力、羟自由基(·OH)清除率,用DPS软件对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及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膨大处理可增加红地球葡萄酚类物质含量并增强其抗氧化活性;膨大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总酚、总黄酮、总黄烷醇、铜离子还原力、铁氰化钾还原力的影响较大,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金属螯合力、·OH清除率的影响较小。铜离子还原力、铁氰化钾还原力与酚类物质(总酚、总黄酮、总黄烷醇)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金属螯合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酚类物质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OH清除率与酚类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铜离子还原力与铁氰化钾还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铜离子还原力与·OH清除率、铁氰化钾还原力与·OH清除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2012 Vol. 33 (5): 7-12 [摘要] ( 128 ) [HTML 1KB] [ PDF 377KB] ( 64 )
13 刘昌华,章建浩,王 艳
鲈鱼风干成熟过程中脂质分解氧化规律研究
以鲈鱼(perch)为原料进行腌制风干成熟,通过分析测定加工过程中鲈鱼肌肉脂肪组成、脂肪酶及脂肪氧合酶(LOX)活力、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过氧化值(POV)变化情况,探究其脂质分解氧化规律。结果表明:鲈鱼肌肉风干过程中总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中性脂质、磷脂含量在加工过程中显著下降(P<0.05),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上升(P<0.05),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二十碳五烯酸(C20:5)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是FFA的主体成分;酸性脂肪酶、中性脂肪酶和磷脂酶活力在加工过程中总体上都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且磷脂酶活力下降幅度最大,中性脂肪酶活力始终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酶(P<0.05);而LOX活力持续下降,POV和TBARs值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风干成熟后期较高的温度能促进脂质氧化产物进一步分解,加速风味物质的形成。
2012 Vol. 33 (5): 13-18 [摘要] ( 130 ) [HTML 1KB] [ PDF 345KB] ( 136 )
19 刘 骞,施 雪,孔保华
鲤鱼鱼肉蛋白酶解物抗氧化性及功能特性
采用碱性蛋白酶对鲤鱼鱼肉蛋白进行酶解,制备不同水解度的水解物。测定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不同pH值条件下水解物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水解度的逐渐升高,水解物的抑制脂质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以及金属离子(Cu2+和Fe2+)螯合能力逐渐增加(P<0.05);同时,水解物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都在pH值为4.0(等电点)时达到最低,而后溶解性和乳化性随着pH值升高而增大(P<0.05),而起泡性随着pH值的升高先上升后又下降。因此,鲤鱼鱼肉蛋白碱性蛋白酶水解物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和溶解性,但是较高的水解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乳化性和起泡性。
2012 Vol. 33 (5): 19-24 [摘要] ( 196 ) [HTML 1KB] [ PDF 416KB] ( 99 )
25 徐增慧,贾建会,吕晓莲,彭义交,田 旭,郭 宏
高静压和热杀菌对桃汁香气成分的影响
比较高静压和热杀菌处理后对桃汁香气成分的影响。未处理前桃汁的香气成分主要包括乙酸、3-甲基戊醇、丙二醇甲醚醋酸酯、苯甲醛等。高静压处理后酯类成分含量增加,其中乙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含量相对未处理条件下分别增加了516.67%和40.91%,苯甲醛和壬醛各增加了219.78%和130.55%,新增了3,4-二甲基-2-己酮等4种酮类物质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酯类物质,醇类物质损失明显。热杀菌加剧了桃汁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乙酸丁酯含量下降,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乙酸、3-甲基戊醇、苯甲醇等物质未检出,而2-癸烯-1-醇(油醇气味)成分的增加,使热杀菌后桃汁风味变差。可见,高静压比热杀菌更能有效保持桃汁的风味。
2012 Vol. 33 (5): 25-28 [摘要] ( 150 ) [HTML 1KB] [ PDF 183KB] ( 95 )
29 刘淑敏,王 娟,黄惠华
影响绿茶浸提液与胆酸盐结合的因素研究
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环境,通过测定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尿素浓度条件下,绿茶浸提液在体外对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胆酸钠的结合能力,比较这些因素对绿茶浸提液结合胆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尿素浓度对绿茶浸提液结合胆酸盐有显著性影响(P≤0.05),离子强度对绿茶浸提液结合胆酸盐影响不显著(P≥0.05)。
2012 Vol. 33 (5): 29-32 [摘要] ( 114 ) [HTML 1KB] [ PDF 343KB] ( 94 )
33 胡 静,赵小慧,朱春玉,胡风庆,回 晶
槐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机理
通过测定槐糖脂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和生长曲线,探讨槐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显微形态。结果表明:槐糖脂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且抑制作用体现质量浓度依赖特性,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1.5625mg/mL。酸性和高温条件不影响槐糖脂抑菌性,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电镜结果表明,槐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可能源于其对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2012 Vol. 33 (5): 33-36 [摘要] ( 139 ) [HTML 1KB] [ PDF 436KB] ( 155 )
37 隋晓楠,江连洲,李 杨,齐宝坤,刘 雯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脂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量变化对油脂释放的影响
分析对比4种挤压膨化工艺和4种蛋白酶对水酶法水解挤压膨化大豆的油得率、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分析水解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油脂释放的关系。结果表明,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水解膨化大豆粉3.6h后油脂已经被充分释放出来。水解过程中油脂释放率与蛋白性质变化的分析表明,油脂释放的状态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00的蛋白质能否被水解到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有一定的联系。水解3.5h后近90%易水解的大分子蛋白被水解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此时油脂已经充分释放。水解前油脂受到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00的蛋白的束缚,油脂释放不够完全。
2012 Vol. 33 (5): 37-41 [摘要] ( 138 ) [HTML 1KB] [ PDF 892KB] ( 174 )
42 贾 晓,曾新安
脉冲电场对粉末磷脂分散体系颗粒性质的影响
研究高强脉冲电场(PEF)对磷脂水溶液分散体系颗粒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脉冲电场场强和脉冲数的输入,体系粒径分布区间明显变窄且向较小方向移动;在场强为70kV/cm条件下,平均粒径(dM)由未施加电脉处理下的594.4nm减为203nm,相比未施加电场样品减少了65.8%;低场强(20kV/cm)处理下,50个脉冲处理下dM为511.2nm,而在高场强(60kV/cm)条件下,25个脉冲处理时,dM为349.7nm,说明在高场强处理下,能够在较少的脉冲数输入下,获得较小的颗粒粒径。
2012 Vol. 33 (5): 42-45 [摘要] ( 152 ) [HTML 1KB] [ PDF 417KB] ( 73 )
46 李 晨,白承之,李玉英,王转花
一种薏苡抗真菌蛋白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研究
以薏苡(Coix chinensis)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脱脂、水提、Resource S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排阻层析等步骤纯化得到一种新的抗真菌蛋白,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鉴定。SDS-PAGE分析显示该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28kD。抑菌活性鉴定表明,该蛋白对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绿色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和白腐菌(Panus conchatus) 3株丝状真菌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并呈现出剂量依赖的特征。本研究建立分离薏苡28kD抗真菌蛋白的方法,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所得产品纯度达到95%以上。
2012 Vol. 33 (5): 46-48 [摘要] ( 209 ) [HTML 1KB] [ PDF 327KB] ( 102 )
49 孙 强,迟玉杰,胥 伟
糖基化反应对蛋清蛋白质凝胶性的影响
为研究糖基化反应提高蛋清蛋白质凝胶性的机理,利用氨基酸分析仪、苯酚硫酸法、奥氏黏度计、静态激光散射仪对糖基化蛋清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总糖含量、特性黏度、粒径分布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糖基化反应可使蛋清蛋白质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分别提高91.7%和35.2%,且二者均在反应4d后达到最高值;糖基化处理5d后,蛋清蛋白质的赖氨酸含量相对降低28.42%,总糖含量增至2.18%;特性黏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增幅较小;糖基化蛋白粒径分布在0.1~50.0μm之间,糖基化2d内,粒径分布由小粒径峰向大粒径峰转变;糖基化2d后,粒径分布变化不明显。
2012 Vol. 33 (5): 49-52 [摘要] ( 138 ) [HTML 1KB] [ PDF 292KB] ( 99 )
53 孙立军,郭玉蓉,李景景,付成程,李 卓
长富2号苹果果肉中游离氨基酸地域特性分析
目的:分析10个产地长富2号苹果果肉中游离氨基酸的地域特性。方法: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苹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苹果中的11种游离氨基酸分为4个主成分,结合苹果产地区域化,将10个产地的苹果分为6类。结果:综合评价指数显示不同产地苹果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结论: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苹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方法可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对长富2号苹果果肉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地域特性分析。
2012 Vol. 33 (5): 53-57 [摘要] ( 139 ) [HTML 1KB] [ PDF 463KB] ( 115 )
58 李子超,王丽娜,李昀锴,徐明芳
3种乳源酪蛋白粒径及胶束结构的差异性
通过纳米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水牛乳、牛乳及羊乳中的酪蛋白颗粒直径大小分布情况及酪蛋白胶束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牛乳、牛乳及羊乳中酪蛋白的粒径分布及胶束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水牛乳酪蛋白平均颗粒直径为182.3nm,酪蛋白颗粒互相连接成较细长的胶束,胶束之间交联成网络状;牛乳酪蛋白平均颗粒直径为207.4nm,酪蛋白颗粒聚集成直径较大的胶束;羊乳酪蛋白平均颗粒直径为173.8nm,酪蛋白颗粒仅能够形成较短的胶束,也不能交联成网络状。
2012 Vol. 33 (5): 58-61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820KB] ( 563 )
62 陈志军,李向红,刘永乐,俞 健,王发祥,王建辉
鲢鱼蛋白酶法水解产物的功能性质
采用复合蛋白酶对酸法提取的鲢鱼蛋白进行水解改性。以水解鲢鱼蛋白为原料,与未酶解的鲢鱼蛋白作对照,考察其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持水性油性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经酶解后的鲢鱼蛋白在pH2~10的范围内溶解度均在90%以上,较未酶解蛋白有明显的改善;起泡性增加不明显,仅为1.85%,泡沫稳定性延长了60min;乳化性是未酶解蛋白的8倍,乳化稳定性增加;持水、持油性降低,黏度减小。该酶法水解对鲢鱼蛋白质的部分功能性质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2012 Vol. 33 (5): 62-65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259KB] ( 83 )
66 赵 培,王雪青,陈庆森,彭博丽,亢 凯,陈 欢
Zn2+对Isochrysis Galbana 3011膜电位和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用亲脂性阴离子荧光染料双(1,3-二巴比妥酸)-三次甲基氧烯洛尔和碘化丙啶标记球等鞭金藻3011(Isochrysis galbana 3011),研究Isochrysis galbana 3011受Zn2+作用时膜电位和膜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对处理藻液进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荧光显微镜镜检,通过对比实验设计,实验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5μg/L Zn2+作用4min可使Isochrysis galbana 3011细胞内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并促使膜的通透性发生剧烈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找到一种快速动态测定Isochrysis galbana 3011细胞膜状态的方法,发现5μg/L的Zn2+能引起Isochrysis galbana 3011细胞膜的部分去极化,并改变膜的通透性,Zn2+的吸收有可能与钠通道联动有关。
2012 Vol. 33 (5): 66-70 [摘要] ( 155 ) [HTML 1KB] [ PDF 182KB] ( 76 )
71 付小梅,王峥涛,
西红花苷-1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采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pH值、温度、光照、初始质量浓度对西红花苷-1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红花苷-1在溶液中的降解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 pH 值、温度、光照、初始质量浓度均能够影响其稳定性,在pH6.0~7.0之间时最稳定,在自然光照射下的反应速率较紫外光更快,对温度极其敏感,但反应速率常数与其初始反应质量浓度无关,其在溶液中降解反应活化能Ea为45.36kJ/mol。
2012 Vol. 33 (5): 71-73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157KB] ( 199 )
74 高菲菲,汪张贵,彭增起,靳红果,王蓉蓉,张雅玮,姚 瑶
剪切时间对肉糜中微粒分散特性的影响
为形成乳化性良好的肉糜,研究不同剪切时间对肉糜中脂肪微粒粒径的影响。实验以猪背最长肌和背膘为原料肉,在3000r/min剪切速率下分别斩拌1、3、5、7min制成生肉糜,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不同剪切时间下肉糜中脂肪微粒大小和粒度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剪切5min和7min条件下,肉糜中脂肪微粒粒径比较小、粒度分布集中,且无显著性差异。
2012 Vol. 33 (5): 74-77 [摘要] ( 136 ) [HTML 1KB] [ PDF 203KB] ( 99 )
78 余沐洋,张 萌,高凌峰,何建波
白藜芦醇与紫檀芪抗氧化活性差异的电化学研究
为揭示白藜芦醇(反式)与其衍生物紫檀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对两种物质的氧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pH值、富集时间对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原位监测氧化产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紫檀芪在油性碳糊电极表面上的吸附富集作用远强于白藜芦醇;两者的初始氧化都发生在对位羟基上,通过一电子一质子传递步骤生成苯氧自由基中间体;紫檀芪自由基中间体易于耦合迅速转化为二聚体产物,而白藜芦醇自由基在碱性介质中需经历较难进行的中间双键断裂途径,转化为可溶性小分子产物。紫檀芪较强的亲脂性引起的富集作用以及氧化中间体的快速二聚化,是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2012 Vol. 33 (5): 78-82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608KB] ( 333 )
83 申 琳,刘开朗,邓丽莉,生吉萍
中国绿茶传统加工过程中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研究中国绿茶传统加工过程不同工艺阶段茶汤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加工成品的总酚含量从鲜叶的119.91mg/g(以干质量计)下降到100.33mg/g,总黄酮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从2.90mg/g下降到2.04mg/g,且这两种成分的降低主要发生在“回潮”阶段。此外,加工过程中茶汤抗坏血酸含量也逐渐下降(从4.17mg/g降至2.95mg/g)。尽管经过剧烈的加工,鲜叶总抗氧化能力(TEAC)仅出现轻微降低,TEAC从(524.94±18.68)μmol/g降至成品中的(487.03±17.97)μmol/g,但总酚和总黄酮与TEAC无线性关系(R2=0.19,R2= 0.01),而DPPH自由基与总酚和总黄酮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7,R2=0.56)。此外,加工过程中茶叶抗自动氧化能力增强(抑制率从52.45%增加至78.12%)。表明中国绿茶传统加工过程导致成品茶汤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减少,但仅导致其抗氧化能力的轻微改变。
2012 Vol. 33 (5): 83-87 [摘要] ( 142 ) [HTML 1KB] [ PDF 173KB] ( 69 )
88 邓乾春,黄庆德,黄凤洪,郑 畅,周 琦,许继取,杨金娥
亚麻籽油调和油的热稳定性研究
为研究亚麻籽油调和油的烹饪稳定性,本实验检测调和油分别在150℃和210℃温度条件下加热不同时间后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调和油在150℃和210℃温度条件下加热60min时间内,酸价和脂肪酸组成受影响较小,未检测到反式脂肪酸和氧化聚合物的产生,表明油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加热时间超过30min,产生了少许醛类氧化产物和不良风味物质,且过氧化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下降,其原因可能与油脂中抗氧化成分VE被破坏有关,在150℃和210℃温度条件下加热60min后调和油中VE的含量与加热前相比分别下降了11.1%和34.3%;因此该调和油在210℃烹饪温度下加热时,时间以不超过15min为宜。
2012 Vol. 33 (5): 88-92 [摘要] ( 189 ) [HTML 1KB] [ PDF 172KB] ( 247 )
93 李楠楠 范志红
不同烹调方法对鱼营养价值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通过分析鲟鱼和罗非鱼经清蒸、微波、微波烤、烤箱烤、油煎、高压6种不同烹调处理后水分、脂肪含量的变化,探讨烹调后水分、脂肪含量与质构特性和感官特性的相关性,找到适合水产品烹调方式,使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得到最大的保存率,以此指导人们合理膳食。结果表明:清蒸烹调后水分含量最大,整体可接受性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烹调后样品的水分含量与多汁性及弹性有显著正相关性,而脂肪含量与硬度有极显著负相关性,与内聚性具有负相关趋势。以质构指标预测感官特性的预测方程构成因鱼种而有所差异。
2012 Vol. 33 (5): 93-97 [摘要] ( 137 ) [HTML 1KB] [ PDF 155KB] ( 180 )
98 黄友如,陈义勇,朱东兴,赵 阳,王叹玉
源于不同加工条件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分析比较几种不同来源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结果表明:制备工艺条件不同,大豆分离蛋白EPR波谱中场碳自由基信号存在差异。降低蛋白提取过程中豆粕浸提的温度或减少原料脱脂豆粕的残留脂质含量、钝化原料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活力,可使大豆分离蛋白中场碳自由基信号显著减弱。
2012 Vol. 33 (5): 98-101 [摘要] ( 147 ) [HTML 1KB] [ PDF 299KB] ( 84 )
102 张 宁,杨 星,曾新安,彭华锋
葡萄烈酒降度过程中电化学参数在线分析
对体积分数85.0%乙醇即蒸葡萄烈酒进行降度处理,同时采用多参数分析仪对酒中pH值、溶解氧(DO)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和电导率变化情况进行在线检测。结果表明:在葡萄烈酒降度工序中,由于体系内分子间非离子化质子交换、氢键缔合结构的分离再重组以及非酒精挥发物质等影响,其电化学参数有如下变化:pH值先升高后下降,在5.10左右稳定;DO值变化趋势为逐渐升高,并在7.75mg/L时达到饱和;ORP值为先下降而后缓慢阶梯式上升,最终在106mV左右稳定;电导率缓慢上升至37.2μS/cm,有继续升高的趋势。
2012 Vol. 33 (5): 102-105 [摘要] ( 137 ) [HTML 1KB] [ PDF 389KB] ( 76 )
106 胡喜兰,姜 琴,尹福军,刘 涛
花果山“糯米茶”中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利用溶剂提取法对花果山“糯米茶”中的黄酮化合物进行提取,并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同时通过DPPH抗氧化活性体外评价体系测定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糯米茶”中的黄酮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糯米茶”是可开发的抗衰老、抗氧化的保健茶。
2012 Vol. 33 (5): 106-108 [摘要] ( 203 ) [HTML 1KB] [ PDF 475KB] ( 98 )
109 李星鑫,付一帆,周 宇,李 骥,潘思轶
不同热力灭菌条件对锦橙汁品质的影响及其DNA稳定性分析
为探讨不同的热力杀菌条件对锦橙汁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温瞬时(93℃、30s),低温长时(70℃、15min)以及目前国内工厂常用的杀菌条件(80℃、10min)对鲜榨锦橙汁进行处理,测定锦橙汁理化性质(色度、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VC含量、有机酸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及其杀菌效果,并对其DNA的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均对橙汁品质产生不好的影响,VC和有机酸含量大量降解,DNA完整性被破坏。最后得出80℃、10min灭菌的橙汁在品质上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2012 Vol. 33 (5): 109-113 [摘要] ( 120 ) [HTML 1KB] [ PDF 301KB] ( 101 )
114 李 诚,全海慧,石惠民,付 刚,范丽萍
添加共沉淀氢氧化铁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以共沉淀氢氧化铁用于杀菌牛乳中铁的强化,研究共沉淀氢氧化铁的不同添加量对牛乳感官品质的影响及在4℃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pH值、TBA值)的变化。结果表明:5.3mg/100g及其以下的铁添加量的样品感官品质较好;添加共沉淀氢氧化铁的样品pH值增大,且铁添加量越多,pH值增加越多;在贮藏期间,各样品pH值变化不大,TBA值呈上升趋势,不同铁添加量的样品TBA值差异不显著;贮藏8d后,铁添加量≤5.3mg/100g的样品液中铁含量达添加量的89%。因此,以共沉淀氢氧化铁作为牛乳铁强化剂可行。
2012 Vol. 33 (5): 114-117 [摘要] ( 176 ) [HTML 1KB] [ PDF 339KB] ( 94 )
生物工程
118 王 妍,王 雪,李 越,李志平,于殿宇
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的制备及酶学性质
为得到可重复使用且活力较高的固定化磷脂酶A1,采用包埋-交联酶聚集体的方法对磷脂酶A1进行固定,对固定化条件和部分酶学特性进行优化和研究,确定最佳条件为:酶液质量浓度0.06g/mL、沉淀剂饱和度80%、沉淀pH6、沉淀时间35min、戊二醛体积分数0.4%、交联时间6.5h、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Ca2+浓度0.25mol/L。得到包埋-交联磷脂酶聚集体A1的酶活回收率为80.2%。固定化酶热稳定性增强,重复使用7次相对酶活力保留在65%以上。
2012 Vol. 33 (5): 118-123 [摘要] ( 142 ) [HTML 1KB] [ PDF 638KB] ( 74 )
124 张彦涛,生吉萍,葛 佳,矫玉翠,王正荣,程凡升,申 琳
旱生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及耐旱菌株的筛选鉴定
为筛选耐旱内生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以典型耐旱植物为材料,分离纯化出142株内生细菌。采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聚乙二醇6000降低渗透势的方法分析内生细菌的耐旱情况。从中筛选出1株能够耐受质量浓度为60g/100mL聚乙二醇6000的内生细菌PB14。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鉴定,判定菌株PB14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2012 Vol. 33 (5): 124-128 [摘要] ( 163 ) [HTML 1KB] [ PDF 338KB] ( 114 )
129 付一帆,周 宇,李星鑫,刘 莹,王鲁峰,潘思轶
香葱中蒜氨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对香葱中蒜氨酸酶进行分离纯化并研究其酶学性质。通过均浆、离心、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技术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蒜氨酸酶,并利用SDS-PAGE电泳对其纯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可得纯化倍数为19.6倍的蒜氨酸酶,酶比活力为11.44U/mg,酶活回收率为32.1%,达到电泳纯,其亚基的分子质量约为54.5ku。纯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pH7.0,以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为底物,蒜氨酸酶的Km为45.31mmol/L,Vmax为40.32μmol/(mg·min)。
2012 Vol. 33 (5): 129-133 [摘要] ( 171 ) [HTML 1KB] [ PDF 421KB] ( 104 )
134 刘小林,李晓婷,龚国勇,黄 磊,黄卓烈,伍志权,黎春怡
有机溶剂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催化动力学的影响
以水溶性低分子质量壳寡糖作为修饰剂对已纯化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进行化学修饰,得到化学修饰酶。再以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四氢呋喃为效应物,果胶为反应底物,研究其在缓冲液和不同有机溶剂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及其化学修饰酶(COS-PG)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修饰后,在缓冲液中COS-PG的Km值有所下降,Vmax上升。在2%的甲醇、乙醇处理后,PG和COS-PG的Km和Vmax均下降。在2%四氢呋喃处理后,PG和COS-PG的Km和Vmax均上升。在2%丙酮处理后,PG和COS-PG的Km上升,而Vmax下降。
2012 Vol. 33 (5): 134-137 [摘要] ( 145 ) [HTML 1KB] [ PDF 309KB] ( 101 )
138 张 旭,尚 楠,张 宝,张志刚,尚庆茂
抗瓜果腐霉芽孢杆菌优良菌株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为获得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芽孢杆菌用于生物防治与果蔬保鲜,从柠檬、葡萄、红枣、酸奶、腐乳、豆瓣酱、哈尔滨红肠等26种食品样品中分离获得204株芽孢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初筛得到62株抗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的菌株,选取其中抑菌效果明显的4株菌株,采用牛津杯扩散法经复筛得到1株显著抗瓜果腐霉的芽孢杆菌L-NM62,其发酵上清液对瓜果腐霉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4.54±0.13)mm。菌株L-NM6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L-NM62(Bacillus subtilis L-NM62)。进一步研究枯草芽孢杆菌L-NM62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值7.5,最适接种量1.0%,并测定了该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L-NM62的生长曲线。在此基础上,考察枯草芽孢杆菌L-NM62的抗菌谱,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L-NM62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尤其对霉菌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效果,显示出了很好的潜在开发应用前景。
2012 Vol. 33 (5): 138-143 [摘要] ( 143 ) [HTML 1KB] [ PDF 784KB] ( 76 )
144 文庭池,李光荣,康冀川,康 超,雷帮星
蛹虫草液体种制作及发酵生产菌丝体和虫草菌素工艺优化
为获得蛹虫草液体种制备和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和虫草菌素的最佳工艺,以蛹草拟青霉Peacilomyces militaris BCEC07菌株为菌种,通过对接种量(孢子浓度)的考察,探索不同孢子浓度对蛹虫草液体母种制作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生产虫草菌素各营养因子的最佳种类和配比。结果表明:在1.5×1010孢子数的接种量时制作的母种最适合用于蛹虫草液体发酵产菌丝体和虫草菌素;蔗糖、蛋白胨、MgSO4·7H2O、K2HPO4和NAA是最适合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工艺优化后得出蛹虫草液体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配方为30g/L蔗糖、25g/L蛋白胨、1.5g/L KH2PO4、0.5g/L MgSO4·7H2O和4.0mg/L NAA;产虫草菌素的最佳配方为:30g/L蔗糖、25g/L蛋白胨、1.5g/L KH2PO4、0.5g/L MgSO4·7H2O和3.0mg/L NAA。优化后生物量和虫草菌素总产量分别提高了43.00%(达31.60g/L)和31.60%(达645.12mg/L)。为进一步提高蛹虫草菌丝体及虫草菌素的单位产量提供参考。
2012 Vol. 33 (5): 144-149 [摘要] ( 200 ) [HTML 1KB] [ PDF 176KB] ( 253 )
150 徐忠义,闫巧娟,江正强,蔡 威,王新磊
米根霉高效利用玉米淀粉生产乳酸的发酵条件优化
研究米根霉HB12利用玉米淀粉生产乳酸的发酵条件优化。从土壤中新筛选得到一株以高浓度玉米淀粉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的米根霉HB12。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g/L)为:玉米淀粉140、NH4Cl 2、KH2PO4 0.3、MgSO4·7H2O 0.3、ZnSO4·7H2O 0.05、CaCO3 80;最佳培养条件为:摇瓶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为2.5×106个孢子,35℃、200r/min培养108h。该条件下,菌株最大产酸量为104.9g/L,产酸速率为0.97g/(L·h),对玉米淀粉的转化率达74.9%,产酸量提高了49.4%。此菌株能够直接高效利用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的玉米淀粉发酵生产乳酸,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2012 Vol. 33 (5): 150-154 [摘要] ( 175 ) [HTML 1KB] [ PDF 226KB] ( 214 )
155 田 芬,粘靖祺,霍贵成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发酵乳的流变特性研究
以两株嗜酸乳杆菌(KLDS AD1、KLDS AD2)和3株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KLDS 2.0001、婴儿双歧杆菌KLDS 2.0002和KLDS 2.0604)分别发酵的酸乳为研究对象,测定其pH值、滴定酸度、质构及流变学特性。pH值和滴定酸度测定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产酸能力强于双歧杆菌。质构测定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发酵的酸奶质地较为结实。5种酸乳的剪切力升速和降速曲线都能形成触变环,触变环的面积大小为KLDS 2.0604>KLDS 2.0001>KLDS AD2>KLDS 2.0002>KLDS AD1,即婴儿双歧杆菌KLDS 2.0604在剪切力破坏下其组织状态的恢复力最差,很难恢复到起始状态。表观黏度曲线在下降时只有婴儿双歧杆菌KLDS 2.0002没有出现突增现象,其弹性最差。综合得出嗜酸乳杆菌KLDS AD2发酵乳的组织状态、黏弹性最好。
2012 Vol. 33 (5): 155-159 [摘要] ( 191 ) [HTML 1KB] [ PDF 1263KB] ( 149 )
160 李 彬,舒蕊华,徐幸莲,周光宏
液体培养条件下产气肠杆菌与阴沟肠杆菌产生物胺交互作用研究
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是发酵香肠中产尸胺和腐胺的主要肠杆菌,常同时被检测分离出来。本研究将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按7:1、5:3、4:4、3:5、1:7的比例混合接种培养,及分别纯菌培养,发现在48h培养过程中,产气肠杆菌有较强的产尸胺能力,而阴沟肠杆菌的产腐胺能力则相对较强;两者混合接种培养时,在产尸胺方面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几乎所用混合体系的尸胺产量都高于两个纯菌体系(P<0.01),在产腐胺方面亦存在协同交互作用,但相对较弱,混合体系的腐胺产量一直介于两个纯菌体系之间。
2012 Vol. 33 (5): 160-164 [摘要] ( 184 ) [HTML 1KB] [ PDF 363KB] ( 126 )
165 刘振春,郭 炫,杨童奥,梁国朋,吴 伟
填饲对鹅肥肝脂肪酸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以朗德鹅为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不同填饲周龄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基因)表达的规律性。结果显示,FAS基因相对表达量(FAS与β-actin 基因表达量的比值)在填饲前、填饲1周、填饲2周、填饲3周和填饲4周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分别为0.035、0.128、0.253、0.876、1.009,说明肥肝组织中FAS基因表达丰度与填饲期呈显著正相关,FAS基因在鹅肥肝形成过程及体脂沉积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为促进鹅肝内脂肪沉积的主要调控基因。
2012 Vol. 33 (5): 165-169 [摘要] ( 143 ) [HTML 1KB] [ PDF 445KB] ( 66 )
170 田鸿,蒲彪,张小平
川西高原牦牛酸奶子乳酸菌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采用16S rD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16S rDNA-PCR-RFLP)和16S~23S rDNA基因间区(ISR)的酶切多态性分析(ISR-PCR-RFLP)技术,研究分离自川西高原牦牛酸奶子的81株乳酸菌的遗传多样性,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研究16S rDNA-PCR-RFLP的各类群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共有23种16S rDNA遗传型,供试菌株按61%相似系数可分为4个类群,按81%相似系数,可分为16个类群,结合序列分析结果,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细菌为主要类群;16S~23S rDNA基因的ISR扩增产物的酶切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共有19种ISR遗传型,按60%相似系数,供试菌株可分为4个类群,按80%相似系数,供试菌株可划分为14个类群。
2012 Vol. 33 (5): 170-176 [摘要] ( 149 ) [HTML 1KB] [ PDF 821KB] ( 93 )
177 赵 辉,敞 颜,王 葳,凌宏志,平文祥,赵志昌,杨朝辉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高产己酸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
筛选及鉴定白酒窖泥中高产己酸的细菌,以应用于窖池保养及人工窖泥培养。从东北地区某酒厂优质窖泥中采用兼性厌氧培养及微量成分分析的方法,分离筛选出3株(C78、a57、A17)高产己酸的兼性厌氧细菌,其产己酸量分别为:213.6914、170.465、103.5097mg/100mL,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梭状芽孢杆菌(Bacillus fusiformis)及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相应最适pH值分别为7、6.5、7,最适温度分别为34、34、37℃,最适接种量分别为5%、5%、3%。
2012 Vol. 33 (5): 177-182 [摘要] ( 154 ) [HTML 1KB] [ PDF 397KB] ( 125 )
183 李 洁,孙 姝,朱科学,彭 伟,周惠明
半干面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探究引起半干面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方法:采用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的手段,对导致半干面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半干面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为优势腐败菌群;经分离鉴定的优势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ius  subtills)、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分离鉴定的霉菌主要有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杂色曲霉(A. versicolor)和圆弧青霉(Penicillum cyclopium)。芽孢杆菌是半干面贮藏前期最主要的细菌,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半干面中的优势细菌。
2012 Vol. 33 (5): 183-187 [摘要] ( 169 ) [HTML 1KB] [ PDF 611KB] ( 175 )
188 郭宇星,潘道东,刘 洋,王翠翠
海藻酸钠固定瑞士乳杆菌条件优化
采用海藻酸钠固定瑞士乳杆菌,制备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的酸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优固定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固定条件是1.5g/100mL海藻酸钠溶液、菌液浓度1:10(m/V)、0.1mol/L CaCl2溶液、固定时间1h。将固定化的瑞士乳杆菌与传统酸乳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复配接入到11g/100mL牛乳中,在37℃条件下发酵至凝乳,凝乳时间为8h,pH值为4.2,凝乳状态好,口感柔和、细腻,成品酸乳ACE抑制活性为70.3%。
2012 Vol. 33 (5): 188-192 [摘要] ( 133 ) [HTML 1KB] [ PDF 285KB] ( 86 )
193 李 丽,房 杰,黄洁洁,付瑞燕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原生质体融合
利用单亲灭活原生质体技术对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L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考察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融合条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备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最适条件为温度37℃,在含有10μg/mL变溶菌素和1mg/mL溶菌酶溶液中超声处理90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6.36%。乳酸乳球菌FL菌株添加1mg/mL甘氨酸处理后,用10mg/mL溶菌酶37℃恒温酶解9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可达99.97%。65℃处理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120min,原生质体灭活率可达96.89%。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在PEG6000 400g/L(含0.02mol/L MgCl2和0.01mol/L CaCl2)、融合时间5min、融合温度20℃、pH6.5的条件下促融,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的融合率可达2.72×10-6。
2012 Vol. 33 (5): 193-198 [摘要] ( 146 ) [HTML 1KB] [ PDF 603KB] ( 82 )
199 张 强,王素英
以豆粕为基质纳豆芽孢杆菌生长条件优化
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在以豆粕为基质的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条件。利用全自动生长曲线测定仪,以菌液浊度OD660nm为指标,对纳豆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氮源(豆粕)和碳源(葡萄糖)配比进行研究,确定豆粕质量浓度50g/L,葡萄糖质量浓度10g/L为最佳配比,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出影响纳豆芽孢杆菌生长的主要条件。再根据Box-Behnken试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功率80W超声波处理豆粕4.32min,且培养基初始pH6.16,发酵温度35.5℃时纳豆芽孢杆菌在发酵生长13h后达到最大生物量,此时OD660nm为1.635。
2012 Vol. 33 (5): 199-202 [摘要] ( 145 ) [HTML 1KB] [ PDF 383KB] ( 126 )
203 李 静,贾佳佳,杨 艳,田 燕,武 运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发酵酸马奶中酵母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从新疆南山、水西沟、伊犁昭苏采集的哈萨克族传统发酵酸马奶中共分离得到酵母菌34株。采用传统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方法对酵母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Schizosaccharomyces 1株、Sehizoblastosporion 1株、Torulopsis 1株、Saccharomycodes 1株、Kloechera 9株、Kluveromyces 5株、Dekker 8株、Trichosporon 3株、Hansenula 2株、Brettanomyces 3株。利用5.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对菌株12号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为:菌株12与标准菌株HQ396523.1同源性达到96%,为Kluveromyces的Kluveromyces marxianus,与传统鉴定结果一致,表明5.8S rDNA序列分析在酵母菌鉴定上的准确性。
2012 Vol. 33 (5): 203-207 [摘要] ( 128 ) [HTML 1KB] [ PDF 671KB] ( 56 )
208 徐 鑫,蔡丽丽,刘国艳,何佳易,魏晓蕊,王之颖,张 军
响应曲面法优化酶解条件制备乳源ACE抑制肽
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胰蛋白酶(PTN6.0S)酶解酪蛋白酸钠的工艺条件,制备高活性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利用准确度更高的RP-HPLC法测定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分别考察pH值、温度、时间、底物质量浓度、酶与底物比等因素对ACE抑制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响应曲面法优化酶解条件得到数学模型为:抑制率/%=-11.21347+4.32902A-1.45953B+3.42928C-0.20303D+0.050303AB+0.047422AD+0.14955BC+0.12486BD-0.054526A2-0.079754B2-0.53587C2-0.28096D2,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pH7.0、温度52.31℃、时间19.44h、底物质量浓度5.91g/100mL、酶与底物比8.37‰,此时ACE抑制率达97.11%。
2012 Vol. 33 (5): 208-212 [摘要] ( 156 ) [HTML 1KB] [ PDF 515KB] ( 51 )
213 张靖媛,王成荣,杨绍兰,张宏斌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南瓜酒发酵工艺条件
利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小磨盘南瓜酒的发酵条件,探索其发酵规律,建立优质小磨盘南瓜酒发酵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获得小磨盘南瓜酒发酵的最佳参数为:SY酵母接种量0.10%、发酵温度24.58℃、发酵时间129.73h,所得到的南瓜酒酒精体积分数为8.03%,与预测值(8.13%)基本一致,可见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南瓜酒发酵过程中的酒精体积分数。
2012 Vol. 33 (5): 213-217 [摘要] ( 143 ) [HTML 1KB] [ PDF 459KB] ( 88 )
218 迟春萍,时成波,曹玉锋,陈子杨,徐 军,张健锋,贾 媛,李 铮,王小杰,
构建人Cu,Zn-SOD毕赤酵母转化子及其高表达研究
设计人Cu,Zn-SOD酵母偏爱密码子并化学合成,与pPIC9K连接,构建酵母偏爱密码子的人Cu,Zn-SO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电转化和持续加压筛选毕赤酵母GS115高拷贝转化子,获得的重组高表达酵母菌株建立主种子批。经Southern blot鉴定,基因拷贝数提高2~8倍,活性检测显示提高2~4倍。重组菌的目的基因拷贝数与表达产物呈正相关;表达产物为二聚体,其分子质量为40kD左右,低糖基化,均为分泌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对Cu,Zn-SOD抗体具有特异性反应。转化子在培养16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24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转化子培养20h左右进行诱导表达最为合适。高拷贝的3株重组菌经50次传代后插入的目的基因保持稳定;Cu,Zn-SOD转化子用正交试验筛选摇瓶的诱导表达条件,经诱导表达,Cu,Zn-SOD表达上清最高活性大于600U/mL。确立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pH6.0、30℃、体积分数1.5%甲醇诱导72h测得上清的目的蛋白表达最好,表明构建了高表达菌株。
2012 Vol. 33 (5): 218-223 [摘要] ( 153 ) [HTML 1KB] [ PDF 718KB] ( 127 )
224 赵静静,李 艳
沙城产区酿酒酵母多样性研究
对沙城产区龙眼葡萄相关环境中分离筛选的酿酒酵母进行多样性研究。在连续3年(2008、2009、2010年)的实验中,共从葡萄园土壤、葡萄酒厂设备表面、接触过葡萄酒厂设备的葡萄汁和自然发酵过程中采集菌源样品227份,共分离得到1358株酵母菌。用5.8S-ITS区域RFLP方法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及赖氨酸培养基复筛,得到了270株酿酒酵母。再利用Interdelta PCR指纹图谱法将酿酒酵母区分为16类,其中土壤5类,自然发酵过程中第2、3、4期分别得到4类、10类和11类;酒厂设备表面3类;接触酒厂设备的葡萄汁3类。酿酒酵母的种类因样品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不同有明显区别。自然发酵过程中得到的酿酒酵母被认为是本土酵母的可能性最大。
2012 Vol. 33 (5): 224-228 [摘要] ( 117 ) [HTML 1KB] [ PDF 643KB] ( 64 )
229 汪财生,汪乐意,高有领,谭志文,杨震峰
响应面法优化根霉菌产麦角固醇的液体发酵工艺研究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ZW017)发酵产麦角固醇的产量为响应值,对其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采用HPLC法检测菌株产麦角固醇含量,在单因素筛选试验基础上,以PDB液体发酵培养为基础条件,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碳源、氮源及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葡萄糖、酵母膏分别为最佳碳、氮源;最佳工艺条件为:PDB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3g/L、酵母膏5g/L、发酵培养9.64d,麦角固醇平均产量达5761.83μg/100mL,较优化前提高了247.86%,与构建模型理论预测值(5818.39μg/100mL)相吻合,且100mL液体培养基中麦角固醇产量占菌体细胞干质量(0.36g)的1.60%。
2012 Vol. 33 (5): 229-233 [摘要] ( 158 ) [HTML 1KB] [ PDF 383KB] ( 121 )
234 董玉玮,汤步伟,苗敬芝,曹泽虹
海藻酸钠固定灵芝细胞对三萜类产量的影响
采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对灵芝细胞进行固定,研究包埋法固定灵芝细胞的工艺条件,探讨固定化工艺对灵芝胞外三萜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灵芝细胞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5%海藻酸钠、2.2% CaCl2、培养基pH值自然,接种40个固定化小球,28℃、110r/min培养12d,胞外三萜类产量为(49.53±1.37)×10-2mg/mL。固定化灵芝细胞较未固定细胞,具有更好的耐酸、耐碱性,长时间培养仍具有较高的产三萜类能力,回收利用次数可达5次。
2012 Vol. 33 (5): 234-237 [摘要] ( 140 ) [HTML 1KB] [ PDF 367KB] ( 54 )
营养卫生
238 李 芳,李八方,王景峰,张 晶,李 尧,赵 雪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采用免疫学评价方法,研究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海带粗多糖为原料,采用酸提取、离子交换和自由基氧化降解法制备得到不同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F-2、Fa和Fb的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成免疫低下模型后灌胃。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F-2、Fa和Fb组小鼠分别灌胃F-2、Fa和Fb不同剂量多糖溶液(分别为25、50、100mg/(kg·d)),阳性对照组灌胃盐酸左旋咪唑(20mg/(kg·d)),进行免疫指标的测定。结果:F-2、Fa和Fb组均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脾脏质量/体质量比值,提高血清溶血素含量和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且F-2和Fa组能增强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但Fb组对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免疫低下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且中、低分子质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
2012 Vol. 33 (5): 238-242 [摘要] ( 156 ) [HTML 1KB] [ PDF 205KB] ( 57 )
243 韩东宁,王艳霞,徐晨阳,张源淑,薛红霞
β-酪啡肽-7对大鼠血糖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β-酪啡肽-7(β-casomorphin-7,β-CM-7)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2月龄SD雄性大鼠40只,用链脲佐菌素(STZ)致大鼠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治疗组(优泌林 3.7×10-8mol/(只·d))、实验组(β-CM-7 7.5×10-8 mol/(只·d))。实验周期30d。测定血清中血糖含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以及腿肌糖原、肝脏糖原的含量。结果:β-CM-7组与胰岛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明显下降;同时血清中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β-CM-7组胰岛素含量较糖尿病组有所增加,肌糖原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β-CM-7具有减轻链脲佐菌素性糖尿病大鼠氧自由基损伤、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肌糖原的合成、降低血糖的作用。
2012 Vol. 33 (5): 243-247 [摘要] ( 135 ) [HTML 1KB] [ PDF 222KB] ( 75 )
248 宋荪阳,孙黎明,朱蓓薇,牛海玲,杨静峰
扇贝性腺多糖提取物的抗氧化及免疫调节活性
通过酶解法制备扇贝性腺多糖提取物(SGP),研究其抗体外氧化及免疫调节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体系反应、Fenton反应和还原反应测定SGP的抗氧化活性;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SGP 对活性氧叔丁基脂氢过氧化物(tBOOH)致细胞氧化损伤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调节作用;分光光度法测定SGP 对补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GP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9.92mg/mL)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7.31mg/mL)及还原能力(AC20=7.74mg/mL);0.2μg/mL的SGP可明显改善tBOOH致RAW264.7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还可显著提高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补体经典途径活性。
2012 Vol. 33 (5): 248-251 [摘要] ( 197 ) [HTML 1KB] [ PDF 184KB] ( 68 )
252 张倩倩,樊金拴,吴敬超,陈 思
柿果多酚对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柿果多酚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作用。方法:高脂血症模型建立成功后,选取雌性昆明小鼠80只进行实验分组,以正常小鼠为对照A组和B组各10只,对高脂对照组、柿果多酚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各12只,实施各口只不同灌胃处理。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质过氧化物(LPO)、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活性(HL)。结果:柿果多酚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TC、TG、LDL-C、LPO、肝组织FFA(P<0.01),对HDL-C提高不显著,能显著提高血清SOD及肝组织LPL、HL活性(P<0.01)。结论:柿果多酚可通过调节机体脂代谢减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硬化(AS)。
2012 Vol. 33 (5): 252-255 [摘要] ( 195 ) [HTML 1KB] [ PDF 180KB] ( 76 )
256 习雪峰,王单一,熊正英4,张 林
云芝多糖对运动训练大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和ATPase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云芝多糖对力竭运动大鼠脑组织的部分抗氧化酶活性和Na+,K+-ATP酶(Na+,K+-ATPase),Ca2+,Mg2+-ATP酶(Ca2+,Mg2+-ATPase)活性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8只,运动对照组8只,运动加药组8只,进行为期8周的大强度耐力跑台训练。测定大鼠脑组织部分抗氧化酶和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对照组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Na+, 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和血糖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MDA生成显著增多(P<0.05);云芝多糖提高了力竭运动大鼠脑组织SOD、CAT、GSH-Px、T-AOC、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和血糖含量(P<0.01或P<0.05),减少MDA生成(P<0.05)。结论:云芝多糖可以提高力竭运动大鼠脑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这对于维持运动中能量的供应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2 Vol. 33 (5): 256-259 [摘要] ( 150 ) [HTML 1KB] [ PDF 195KB] ( 55 )
260 赵 婷,惠伯棣,裴凌鹏
斑蝥黄质在雄性大鼠血清中的积累研究
目的:探索斑蝥黄质在雄性大鼠血清中的积累情况。方法:体质量250g 雄性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每只一次灌胃1mL斑蝥黄质-豆油溶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斑蝥黄质含量为1.75mg/mL),剩余2只灌胃1mL食用豆油。灌胃后分别于0.5、1、2、4、8、16h各选1组断头取血,萃取血清中总类胡萝卜素。对萃取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C18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结果:灌胃0.5h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斑蝥黄质的信号,开始参与在大鼠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全部消化吸收后,即2h后达到最大值。16h以后,血清中斑蝥黄质的量下降到0.5h的水平。结论:随着血液运输,斑蝥黄质几乎全部被运输至靶器官内或贮存在肝脏中。
2012 Vol. 33 (5): 260-262 [摘要] ( 134 ) [HTML 1KB] [ PDF 276KB] ( 79 )
263 张 浩,胡志和
免疫低下和食物过敏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
建立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和食物过敏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2、IFN-γ、TGF-β)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所建立免疫低下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在第3天达到最低;经卵清蛋白致敏小鼠外周血IgE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免疫低下小鼠外周血中IFN-γ(除第3天外)、TGF-β含量(除第3天外)和IFN-γ/IL-4比值均显著降低,而IL-10水平也有下降趋势;除第2天外IL-6水平显著升高,但IL-4水平只在第3天显著性增高,IL-12先是下降随后呈现增多的趋势;食物过敏小鼠的IL-4、IL-6、IL-10和TGF-β水平均有显著性增高,IFN-γ/IL-4比值有显著性下降,而IFN-γ和IL-12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免疫低下和食物过敏小鼠的Th1/Th2细胞平衡均向Th2细胞偏移,免疫低下对Th1细胞的影响大,食物过敏对Th2细胞的影响更明显。
2012 Vol. 33 (5): 263-267 [摘要] ( 179 ) [HTML 1KB] [ PDF 168KB] ( 142 )
268 张海莲,高丽萍,冷洪涛,李 贞
枸杞多糖提取物对顺铂诱发大鼠肾毒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顺铂所致肾毒性的防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CDDP)模型组、LBP低、中、高剂量组(277、554、1008g/(kg·d))(以体质量计)。空白对照组和CDDP组每天灌胃蒸馏水,LBP组每天灌胃LBP,每日1次,灌胃10d后,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一次性腹腔注射CDDP 7.0mg/kg建立肾损伤动物模型,之后继续灌胃5d。腹腔注射后第5天宰杀大鼠,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的含量、肾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给予LBP可显著降低CDDP引起的BUN、Scr、MDA水平升高(P<0.05或P<0.01);并能降低CDDP导致的NO含量和NOS活性的升高(P<0.05或P<0.01)。结论:LBP经口给予能减轻CDDP所致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NOS活性和MDA、NO含量有关。
2012 Vol. 33 (5): 268-271 [摘要] ( 201 ) [HTML 1KB] [ PDF 175KB] ( 54 )
272 张 朋,沈 洁,刘福康,王婷婷,印 虹,孙桂菊
不同骨密度测量方法在保健品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某补钙为主保健食品增加大鼠骨密度的功效,比较双能X线吸收法(DEXA)与阿基米德定律法在骨密度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技术评价规范》(2003版)“增加骨密度功能检验方法”方案一,将45只断乳Sprague-Dawley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碳酸钙对照组、低钙对照组和保健品低、中、高剂量组(0.17、0.33、1.00g/kg),对某保健食品进行评价。结果:保健品高剂量组及碳酸钙对照组大鼠在钙表观吸收率、质量增加量、骨密度及骨钙含量上明显高于低钙对照组(P<0.05)。除骨密度外,保健品高剂量组同碳酸钙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不显著;DEXA法与阿基米德定律法所测骨密度结果相关性较好。结论:该保健食品对大鼠有增加骨密度作用;DEXA法与阿基米德定律法均可用于动物实验中骨密度的测定。
2012 Vol. 33 (5): 272-274 [摘要] ( 216 ) [HTML 1KB] [ PDF 148KB] ( 105 )
专题论述
275 张玉玉,宋 弋,李全宏
食品中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的产生机理、含量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含糖丰富的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HMF),不同食品加工后所产生的糠醛及HMF的含量有所差异,但当含量超过标准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本文对食品中糠醛和HMF的产生机理、含量检测分析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综述。
2012 Vol. 33 (5): 275-280 [摘要] ( 294 ) [HTML 1KB] [ PDF 810KB] ( 1043 )
281 周 丽,张永忠,
黄豆苷元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黄豆苷元是大豆异黄酮的3种苷元中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黄豆苷元对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具有防治作用。近来黄豆苷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故本文对黄豆苷元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综述。
2012 Vol. 33 (5): 281-284 [摘要] ( 158 ) [HTML 1KB] [ PDF 172KB] ( 105 )
285 唐晓纯,许建军,瞿晗屹,张慧媛,胡 悦
欧盟RASFF系统食品风险预警的数据分析研究
欧盟成员国在预防食品和饲料的安全问题时,愈来愈重视和依靠欧盟的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该系统已经成为欧洲地区保障食品安全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自2001年伊始,欧盟RASFF系统每年发布一次年度报告,2009年已经涉及到全球121个国家。本文以RASFF系统的年度报告为基础,根据2008年以来的数据,分析RASFF系统的信息报告种类、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针对中国的报告等,以及数据所表征的风险变化、趋势和欧洲食品安全新的预警进展。
2012 Vol. 33 (5): 285-292 [摘要] ( 208 ) [HTML 1KB] [ PDF 414KB] ( 228 )
293 莫蓓红,孙立国
非培养技术在干酪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非培养方法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非培养方法在分析干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干酪生产和成熟过程中演替的应用现状。主要介绍已被广泛用于分析干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DNA指纹图谱技术,包括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PCR-时间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TGE)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PCR)技术以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等。此外,本文还对非培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展望非培养方法在干酪行业的应用前景,认为将非培养方法和传统培养方法结合使用才是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最好途径。
2012 Vol. 33 (5): 293-298 [摘要] ( 180 ) [HTML 1KB] [ PDF 189KB] ( 108 )
299 王伏超,李军国,董颖超,牛力斌,李 俊
多糖及改性多糖作为涂膜保鲜材料的研究进展
多糖及改性多糖作为一种安全、无毒和有效的涂膜保鲜材料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简要概述水溶性大豆多糖、壳聚糖、茁霉多糖、淀粉、魔芋多糖和纤维素等多糖及改性多糖作为涂膜保鲜材料在果蔬和禽蛋上的应用,探讨多糖及改性多糖涂膜保鲜的机理及涂膜方法,并对多糖及改性多糖涂膜作为保鲜材料的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012 Vol. 33 (5): 299-304 [摘要] ( 194 ) [HTML 1KB] [ PDF 216KB] ( 213 )
305 杜 夏,孙丽萍,徐 响
蜂胶及活性成分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蜂胶具有显著的保肝功效,国内外学者已对此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本文对蜂胶及活性成分对四氯化碳肝损伤、氨基半乳糖诱导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及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2012 Vol. 33 (5): 305-308 [摘要] ( 146 ) [HTML 1KB] [ PDF 174KB] ( 165 )
309 张维潇,李 键,骞 宇4,索化夷
宏基因组学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是一种免培养,能够直接从环境中提取全部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并适当筛选,得到目的基因及生物活化物质的新型研究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生物资源,现在愈渐成为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近几年来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着重介绍其在酶制剂开发、食品安全卫生、食品发酵群落、生态演化,食品营养和发现新型物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探讨宏基因组学在食品科学领域未来的应用前景。
2012 Vol. 33 (5): 309-314 [摘要] ( 191 ) [HTML 1KB] [ PDF 222KB] ( 150 )
315 李云成,孟凡冰,陈卫军,黄 霞,焦必宁
加工过程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食品加工过程不仅能改变食品的品质特性,而且还会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如农药残留的变化。大部分加工过程可降低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如清洗、去皮、榨汁、杀菌、发酵等;但也有一些如浓缩、干燥以及油脂提炼等过程,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水平升高;另外,加工过程还可能使某些农药成分发生改变。了解加工过程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不仅可为优化产品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食品加工过程为出发点,综述常用食品加工方式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2012 Vol. 33 (5): 315-322 [摘要] ( 213 ) [HTML 1KB] [ PDF 232KB] ( 273 )
323 刘国荣,,孙 勇,李平兰
Ⅱa类乳酸菌细菌素的异源表达研究进展
Ⅱa类乳酸菌细菌素由于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强烈抑菌活性,已成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但是受生物合成调控系统控制,天然细菌素的产量往往很低而且提取过程较为复杂,很难满足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需求。为此,许多研究者进行过Ⅱa类细菌素的异源表达研究,本文对该类细菌素在大肠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中的异源表达研究作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2 Vol. 33 (5): 323-327 [摘要] ( 126 ) [HTML 1KB] [ PDF 172KB] ( 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