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4年 35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4-03-15

基础研究
生物工程
营养卫生
专题论述
基础研究
1 刘 芳,陈贵堂,胡秋辉,赵姝雯,赵立艳
金针菇锌多糖分离纯化及其结构特征

目的:以金针菇为原料,经过逐步分离纯化得到两个锌多糖组分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光谱学特性及结构特征。方法:金针菇锌多糖采用热水浸提的方法提取,经DEAE纤维素-52和Sephadex G-100凝胶色谱柱逐步分离纯化后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多糖中锌的含量,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鉴定组分的均一性,并测定其分子质量及单糖组成,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刚果红实验对锌多糖的结构特征进行相关研究。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两个锌多糖组分CF1、CF2,纯品提取率分别为20.97%与12.25%,其中锌含量分别为191、429 μg/g,平均分子质量分别为890、1 244 kD。CF1组分由葡萄糖、半乳糖等6 种单糖组成;CF2组分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岩藻糖等8 种单糖组成,且两个多糖组分均具有三股螺旋分子结构。

 

2014 Vol. 35 (5): 1-7 [摘要] ( 784 ) [HTML KB] [ PDF 2946KB] ( 356 )
8 田海娇,林勤保,郭 捷,李 波,王蓉珍,刘国红,张 林
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中助剂对银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

为探究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中添加剂对纳米银颗粒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在20、40 ℃和70 ℃条件下分别将空白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和含有助剂(抗氧化剂1076、抗氧化剂168、光稳定剂622和光稳定剂944)的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在3 g/100 mL乙酸溶液和体积分数50%乙醇溶液两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1~30 h,然后蒸干定容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银的含量。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中银的加标回收率在84.19%~115.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21%~8.75%之间;在8 h内塑料中的添加剂会促进银向两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同时银的迁移率会随着迁移温度的升高和迁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直至平衡;平衡时,塑料中的添加剂反而阻碍银向这两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银在酸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大于在酒精类模拟物中的迁移率。

2014 Vol. 35 (5): 8-12 [摘要] ( 674 ) [HTML KB] [ PDF 1939KB] ( 194 )
13 罗 磊,支梓鉴,刘云宏,朱文学,张玉先,王 强,朱 敏
苹果片气调热泵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

研究苹果片充氮低氧热泵干燥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温度、切片厚度对其干燥速率影响较大,风速和氧体积分数对干燥速率影响较小。通过干燥曲线的对数转换及线性拟合,确定苹果片的薄层干燥模型为Page方程。利用逐步回归法,确定由干燥温度、物料厚度、风速及氧体积分数表示的干燥常数k、n的表达式。通过实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可知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很好地描述苹果片充氮低氧热泵干燥过程。

2014 Vol. 35 (5): 13-17 [摘要] ( 638 ) [HTML KB] [ PDF 2617KB] ( 134 )
18 代佳佳,韩敏义,徐幸莲,周光宏
加热速率对鸡胸肉匀浆物凝胶特性影响

分别采用慢速加热1 ℃/min和快速加热2 ℃/min的速率,对鸡胸肉匀浆物进行加热,使其最终中心温度分别达到65、70、75、80、85 ℃。结果发现:加热方式对鸡胸肉匀浆物凝胶的保水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鸡胸肉凝胶硬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以1 ℃/min进行加热当最终中心温度达到70 ℃时形成热诱导凝胶的保水性和硬度最好;1 ℃/min进行加热的鸡胸肉蛋白的G’和G”都好于以2 ℃/min加热的G’和G”,且慢速加热鸡肉蛋白的变相温度比快速加热提前,出现的两个峰值也都高于快速加热。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慢速加热形成的蛋白凝胶结构较快速加热形成的凝胶结构均匀、致密。

2014 Vol. 35 (5): 18-22 [摘要] ( 726 ) [HTML KB] [ PDF 2532KB] ( 166 )
23 张 艺,张甫生,宋莹莹,陈光静,吴金松,罗东升,阚建全
干燥条件对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为了解不同的干燥条件与青花椒果皮表面油胞的完整性对鲜青花椒干燥后色泽的影响,以鲜青花椒为原料,研究破油胞组、未破油胞组、阴干组这3 种干燥条件对青花椒色泽和叶绿素降解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干燥条件对干燥后青花椒的色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破油胞组干青花椒变色最为严重,阴干组干青花椒变色次之,未破油胞组干青花椒青绿色泽最好;不同干燥条件下,叶绿素的降解产物不完全相同;脱镁叶绿酸等褐色叶绿素降解产物的产生可能是破油胞组与阴干组干青花椒变色的原因之一;干燥过程中,青花椒的色泽参数值与叶绿素a、b含量的变化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

2014 Vol. 35 (5): 23-27 [摘要] ( 812 ) [HTML KB] [ PDF 2397KB] ( 208 )
28 杨 欢,崔晓东,李玉英,王转花
Cu2+对苦荞过敏蛋白TBt的结构和IgG结合能力的影响

TBt是苦荞中的主要过敏蛋白,为了研究Cu2+对其结构及致敏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法探讨Cu2+与TBt的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结构变化;间接性酶联免疫和抑制性酶联免疫法鉴定Cu2+对TBt的IgG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和TBt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二者以浓度比1∶1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圆二色光谱分析表明,TBt的二级结构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但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Cu2+与TBt作用后,可促使TBt由三聚体进一步聚合形成六聚体。同时抑制性酶联免疫和间接性酶联免疫也表明,Cu2+与TBt作用形成六聚体后,由于抗原决定簇被部分遮挡,与IgG抗体结合能力降低。

2014 Vol. 35 (5): 28-32 [摘要] ( 618 ) [HTML KB] [ PDF 2257KB] ( 199 )
33 林利美,胡勤玲,王 申,吴永宁,宫智勇
大孔吸附树脂对草鱼肽的脱盐作用

目的:研究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草鱼肽的脱盐作用。方法:对脱盐前后草鱼肽的灰分、肽含量、分子质量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采用脱盐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tential,FRAP)为指标考察其脱盐效果。结果:草鱼肽的脱盐率为82.02%,脱盐处理后,肽片段和疏水氨基酸得到有效富集;ACE抑制活性显著增大,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由0.36 mg/mL变为0.23 mg/mL;抗氧化性增强,其IC50由5.59 mg/mL变为4.48 mg/mL;总抗氧化值由1.018增大到1.261。结论:采用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草鱼肽脱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处理方法。

2014 Vol. 35 (5): 33-36 [摘要] ( 693 ) [HTML KB] [ PDF 2020KB] ( 120 )
37 夏书芹,张雅婷,张晓鸣,贾承胜
pH值对酪蛋白-葡聚糖共聚物胶束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酪蛋白胶束是天然的纳米输送系统,通过美拉德反应获得的酪蛋白-葡聚糖共聚物可解决酪蛋白胶束在等电点pH值范围内溶解性和乳化性低的问题。采用荧光光谱和动态激光光散射等手段研究经超滤分离的酪蛋白-葡聚糖共聚物的聚集行为及其与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酪蛋白-葡聚糖共聚物在酪蛋白质量浓度大于0.4 mg/mL时开始自组装形成胶束,形成胶束的结构具有pH值依赖性。相比于其他pH值条件,等电点附近共聚物胶束的结构最为致密且稳定性良好,空间位阻效应是维持其稳定的主要原因。乳化性质则表明,等电点附近的酪蛋白共聚物胶束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2.17 倍和3.33 倍。因此,酪蛋白-葡聚糖共聚物胶束对环境pH值的响应性可为其在营养素纳米载体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2014 Vol. 35 (5): 37-42 [摘要] ( 1901 ) [HTML KB] [ PDF 2634KB] ( 364 )
43 刘 婷,胡冠蓝,何栩晓,邓绍林,李春保,徐幸莲,史百鸣
谷氨酰胺转胺酶和脂肪酶的使用量对中式香肠品质的影响

研究谷氨酰胺转胺酶和脂肪酶的复合使用在低温腌制过程中对中式香肠食用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对中式香肠的质构特性、加压损失、颜色的测定,发现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加入能够提高中式香肠的胶黏强度,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降低加压损失,提高保水性,而脂肪酶的加入能改善中式香肠的硬度和咀嚼性等特性。当谷氨酰胺转胺酶用量为0.2%,脂肪酶为0.75%时,能显著提高中式香肠制品的硬度、凝聚性、胶凝强度和咀嚼性等质构特性,产品的感官品质比对照组更令人满意。

2014 Vol. 35 (5): 43-47 [摘要] ( 961 ) [HTML KB] [ PDF 2265KB] ( 418 )
48 张顺亮,郝宝瑞,王守伟,成晓瑜,潘晓倩,乔晓玲,陈文华,艾 婷
清酱肉加工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

为清酱肉在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正常流通、延长货架期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理论数据,该研究分析清酱肉在加工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分别测定各阶段的水分活度、水分含量、pH值、酸价、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挥发性盐基氮(total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和游离氨基酸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清酱肉样品的最终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分别为27.19%和0.801,加工过程中最低pH值为5.6,TBARS值和过氧化值在加工过程中先上升然后略微下降,酸价和挥发性盐基氮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在加工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腌制后游离氨基酸提高的倍数最大,谷氨酸在最终样品中的含量最高。

2014 Vol. 35 (5): 48-52 [摘要] ( 647 ) [HTML KB] [ PDF 2230KB] ( 192 )
53 李 楠,师俊玲,王 昆
14 种海棠果实多酚种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目的:评价14 种海棠果实多酚、黄酮的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取14 种海棠果实,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自由基(ABTS+•)和铁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法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Folin-Ciocalteau法测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酚类物质的组成与含量,相关系数法分析多酚、黄酮与抗氧化活性间的相关性,并对14 种海棠的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4 种海棠果实的多酚含量为62.96~287.86 mg GAE/100 g鲜质量,黄酮含量为83.77~604.11 mg RE/100 g鲜质量。其中,贴梗海棠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也最高,垂丝海棠次之。HPLC检测出绿原酸、表儿茶素、芦丁和根皮苷等13 种成分。多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以酚类物质 种类和含量为依据,可将这14 种海棠聚为3 类,A类中绿原酸含量较高,B类中儿茶素、芦丁、根皮苷含量较高,C类中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含量较高;含香草酸的海棠也被划分在C类中。结论:14 种海棠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贴梗海棠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高,垂丝海棠次之,是较好的开发功能性食品的资源。

2014 Vol. 35 (5): 53-58 [摘要] ( 875 ) [HTML KB] [ PDF 2393KB] ( 332 )
59 周文超,李强双,曹龙奎
我国不同地区特色品种小米淀粉性质

选取10 个不同地区、品种的特色小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0.2 g/100 mL的NaOH溶液与1 g/100 m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复合法提取小米淀粉,并对其基本成分、颗粒形态、黏度、透光率、溶解度和膨胀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2.10%,平均粒径为6.49 μm,糊化温度为68.9~72.3 ℃。不同地区、品种的小米淀粉的直链淀粉、溶解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和老化值存在较大差异。

2014 Vol. 35 (5): 59-63 [摘要] ( 1177 ) [HTML KB] [ PDF 3151KB] ( 394 )
64 许晴晴,陈杭君,郜海燕,宋丽丽,穆宏磊
真空冷冻和热风干燥对蓝莓品质的影响

研究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处理对蓝莓品质的影响。采用电阻法测定蓝莓的共晶点和共熔点,并绘制了蓝莓冻干曲线;从干燥后蓝莓的微观结构、复水比、色泽、质构、VC、总花色苷和总酚等指标比较真空冷冻和热风干燥蓝莓产品的品质。结果表明:蓝莓的共晶点为-33 ℃,共熔点为-30 ℃;真空冷冻干燥蓝莓复水性好,且果实中VC、总花色苷和总酚的含量分别为5.52 mg/100 g、1.55 mg/g和3.55 mg/g,显著高于热风干燥的产品。因此,真空冷冻干燥在保持蓝莓复水性、感官品质和活性成分等方面比热风干燥具有明显优势。

2014 Vol. 35 (5): 64-68 [摘要] ( 1644 ) [HTML KB] [ PDF 2358KB] ( 312 )
69 叶琼仙,苗爱清,程 悦,陈建萍,王冬梅
白叶单枞黑茶多酚聚合物的分离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利用溶剂萃取法及甲醇/丙酮溶-乙醚沉淀法对黑茶水提物进行分级分离,制备黑茶多酚聚合物(dark teapolymeric polyphenol,DPP)的5 个部位,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及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研究测得5 个DPP部位均呈弱酸性,紫外吸收特征显示其具有类似骨架结构。5 个DPP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中3 个DPP样品对结肠癌HT-29肿瘤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本实验采用的甲醇/丙酮溶-乙醚沉淀法可有效分段富集黑茶中具有抗氧化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多酚类成分。

2014 Vol. 35 (5): 69-74 [摘要] ( 754 ) [HTML KB] [ PDF 1713KB] ( 160 )
75 周 正,侯建军,杨菊芳,吴 昊,查梦吟,陈存社
几种抗氧化剂对亚麻油稳定性的影响

利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实验,以酸价、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天然与合成抗氧化剂在不同复合配比条件下对亚麻油稳定性及货架期的影响,在100 ℃加速氧化条件下,选出0.04%迷迭香油+0.018%叔丁基对甲氧酚+0.018%没食子酸丙酯为本实验抗氧化剂的最佳配比。对比碱炼前后亚麻油酸价的变化,当向2 g亚麻油中添加NaOH的质量为0.30、0.35 g反应4 h后,酸价降低约80%,对延长亚麻油货架期的效果较为显著。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在60 ℃加速氧化条件下预测亚麻油在使用最佳抗氧化剂后货架期延长至352 d。

2014 Vol. 35 (5): 75-80 [摘要] ( 872 ) [HTML KB] [ PDF 2915KB] ( 256 )
81 商 珊,秦礼康,杨先龙,李玢亲
分段热加工对薏米营养与功能成分的影响

以蒸煮、干燥、喷爆和油炸4 个工序加工膨化型薏米休闲食品,对比分析薏米在分段热加工过程中营养与功能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段热加工过程中,薏米营养与功能成分逐级递减(P<0.05)。其中,喷爆工序对薏米营养与功能成分破坏最大;精薏米灰分、蛋白质、脂肪、淀粉、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损失量显著高于糙薏米(P<0.05);糙薏米的主要功能成分黄酮、薏苡酯的损失率比精薏米分别低19.39%、10.12%。因此,作为功能食品原料,糙薏米比精薏米更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2014 Vol. 35 (5): 81-84 [摘要] ( 620 ) [HTML KB] [ PDF 1934KB] ( 315 )
85 崔丽琴,崔素萍,马 平,张丽萍,张洪微
豆渣粉对小麦面团、馒头质构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

为了解豆渣粉对面团及馒头特性的影响,每100 g面粉中分别添加0、5、10、15、20 g豆渣粉,利用质构仪测定分析豆渣粉添加量对面团及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然后对馒头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豆渣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及馒头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及黏附性显著增加(P<0.05);面团的内聚性、弹性变化不显著;馒头的内聚性、弹性呈显著降低趋势;馒头的感官品质变差。因此,豆渣粉的添加,改变了面团和馒头的质构特性及馒头的感官品质。

2014 Vol. 35 (5): 85-88 [摘要] ( 1019 ) [HTML KB] [ PDF 1616KB] ( 352 )
89 魏朝贵,吴菊清,邵俊花,徐幸莲,周光宏
KCl和MgCl2部分替代NaCl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凝胶特性的影响

研究KCl和MgCl2部分替代NaCl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凝胶特性的影响,以期找到在保证乳化型肉制品产品良好品质条件下降低食盐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对比低钠组,KCl部分替代NaCl后显著增加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黏度、乳化稳定性和乳化能力,改善乳化凝胶的黏弹性,降低乳化凝胶汁液流失,提高产品出品率。而MgCl2部分替代NaCl对肌原纤维蛋白在降低食盐含量后产生的乳化特性劣变没有明显改善,但能提高肌原纤维蛋白乳化凝胶的黏弹性并降低汁液流失。

2014 Vol. 35 (5): 89-95 [摘要] ( 1704 ) [HTML KB] [ PDF 2884KB] ( 237 )
96 殷丽琴,韦献雅,钟 成,章明海,郭世星,牛应泽
不同品种彩色马铃薯总花色苷含量与总抗氧化活性

以10 个彩色马铃薯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pH示差法测量其总花色苷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2, 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法分析其总抗氧化活性,比较不同品种的彩色马铃薯的总花色苷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彩色马铃薯的表皮、薯肉、整薯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9.67~293.57 mg/100 g、0~56.11 mg/100 g、1.34~63.32 mg/100 g;表皮、薯肉、整薯抗坏血酸当量(ascorbic acid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AEA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4~6.43 mg/g、0.50~1.39 mg/g、0.65~1.50 mg/g。其中,紫云1号的总花色苷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均为最高;S05-603的总花色苷含量最低;S03-2677的总抗氧化活性最低。此外,整薯总花色苷含量与总抗氧化活性的正相关性极显著(P<0.01)。

2014 Vol. 35 (5): 96-100 [摘要] ( 931 ) [HTML KB] [ PDF 2287KB] ( 367 )
101 冯 怡,汪仕韬,卫 荣,胡 建,鲍 洋,刘海楠,姚卫蓉
食品包装污染物双酚类物质在食品模拟体系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采用4 种食品模拟物包括超纯水、30 g/L乙酸水溶液、10%乙醇水溶液和异辛烷对食品金属罐中4 种双酚物(包括双酚A、双酚F、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和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迁移情况进行研究,并建立半经验的双酚物迁移规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4 种双酚物同时在10%乙醇溶液中出现最大迁移,且贮存温度和时间对迁移量变化有显著影响。根据模拟实验得到的迁移数据和Fick第二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初步确定扩散系数DP,再根据DP估计得到包材的特征参数AP的范围为35.38~48.48。

2014 Vol. 35 (5): 101-106 [摘要] ( 768 ) [HTML KB] [ PDF 2472KB] ( 337 )
107 卜宇芳,赵良忠,尹乐斌,周小虎,蒋琼华,李文强,肖 凯,陈 浩
卤豆干生产过程微生物检测及安全控制

目的:确定卤豆干车间、设备及重要工序菌落总数污染情况,为保证卤豆干品质和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B4789.2—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和大气微生物评级标准,对卤豆干车间空气、设备及重要工序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并评级。结果:豆腐制作车间空气菌落总数(3.98±0.14)(lg(CFU/m3)),生产设备接触面及操作人员的手菌落总数均高于4.50(lg(CFU/m2));原料、泡豆、干豆腐和调味菌落总数分别为(6.21±0.49)、(7.28±1.30)、(5.54±0.28)、(7.32±0.30)(lg(CFU/g)),评级为污染至严重污染;熟浆、豆腐脑、卤前清洗和灭菌后的豆腐菌落总数为(2.48±0.07)、(2.47±0.16)、(3.01±0.15)、(2.11±0.30)(lg(CFU/g)),评级为清洁;Du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产工序间菌落总数差异显著。结论:车间环境、生产设备及操作人员易对卤豆干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分布与生产工序密切相关;原料、泡豆、烘烤和调味是影响卤豆干食品安全的关键工序;煮浆、豆腐脑、卤前清洗和灭菌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关键工序。

2014 Vol. 35 (5): 107-110 [摘要] ( 715 ) [HTML KB] [ PDF 1816KB] ( 484 )
生物工程
111 汤 晓,方 伟,沈秀丽,方振飞,关亚璠
多黄酮混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总抗氧化性、还原能力等不同机理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评价指标,分析7种黄酮类化合物中的3 种以质量比1∶1∶1混合后,混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黄酮两两混合物与DPPH自由基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4-羰基与2,3-双键对多黄酮混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大于B环邻二羟基,B环邻二羟基对多黄酮混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大于B环仅有一个酚羟基的结构。黄酮之间相互作用的发生,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比例和反应时间有关,只有当氧化剂比例以及反应时间达到某一程度,黄酮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发生。在此之前,抗氧化性更强的黄酮组分先被氧化。

2014 Vol. 35 (5): 111-115 [摘要] ( 727 ) [HTML KB] [ PDF 1995KB] ( 219 )
116 苏 伟,赵 利,袁美兰,刘 华,陈 钢
氧化电位法评价皂苷抗氧化活性

应用电化学技术研究不同皂苷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与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低的皂苷溶液清除DPPH自由基、•OH与O2-•的能力弱,氧化还原电位高的皂苷溶液清除DPPH自由基、•OH与O2-•的能力强,皂苷溶液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其ORP值呈正相关。

2014 Vol. 35 (5): 116-118 [摘要] ( 824 ) [HTML KB] [ PDF 2098KB] ( 347 )
119 康 彦,关志强,李 敏,吴宝川
预处理对无核白葡萄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

为研究预处理对无核白葡萄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用5 g/100 mL碳酸钾和0.6 g/100 mL橄榄油混合液浸泡无核白葡萄,进行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的热风干燥实验。然后对4 种常见的农产品薄层干燥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并比较评价决定系数(R2)、卡方(χ2)值和标准误差(RMSE)。结果表明:Parabolic模型更加适合描述无核白葡萄热风干燥水分比与干燥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干燥温度分别为50、60、70 ℃时,预处理组的干燥时间比对照组的干燥时间分别缩短33.3%、19.2%、15.4%。预处理组的无核白葡萄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提高47.4%、32.0%、32.4%;预处理组的平均活化能比对照组降低16.1%。预处理组葡萄干制品的复水率大于对照组。干燥前预处理可以缩短干燥时间、提高物料有效水分扩散系数、降低干燥活化能和保持干制品良好品质。

2014 Vol. 35 (5): 119-123 [摘要] ( 775 ) [HTML KB] [ PDF 2764KB] ( 203 )
124 范三红,王相帅,冯雨薇,马俪珍
鱼骨泥对鱼肉蛋黄酱罐头品质的影响

以鱼骨泥为研究对象,将发酵骨泥和不发酵骨泥分别按照鱼肉蛋黄酱质量的10%、20%、30%添加比例加入鱼肉蛋黄酱罐头中,探讨不同骨泥添加量对鱼肉蛋黄酱罐头感官、基本营养成分、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蛋黄鱼肉酱罐头的感官、基本营养成分和质构在骨泥添加量为10%、20%、30%时均可被接受,但钙含量随着骨泥添加量增加有所提高,发酵骨泥罐头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pH值明显小于未发酵骨泥的罐头,可见添加发酵骨泥的鱼肉蛋黄酱罐头有望开发成为一种钙含量丰富、品质稳定的保健食品,此类产品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所以为了提高副产物的利用率,发酵骨泥添加量30%。

2014 Vol. 35 (5): 124-128 [摘要] ( 710 ) [HTML KB] [ PDF 2638KB] ( 211 )
129 张 虹,都立辉,施荣华,刘 琴
植物乳杆菌NP_785232蛋白N端两个特定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以植物乳杆菌KLDS1.0320的候选表面黏附蛋白NP_785232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重组表达的方法大量制备其前两个结构域。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克隆NP_785232蛋白N端的前两个结构域,将克隆获得的片段连入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0a/N2,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用终浓度为1 mmol/L的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重组菌,重组蛋白经HisTrap柱纯化后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电泳获得的目的大小的片段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与NP_785232蛋白N端的前两个结构域完全相同。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可以有效表达植物乳杆菌KLDS1.0320的候选表面黏附蛋白NP_785232 N端的前两个结构域。

2014 Vol. 35 (5): 129-133 [摘要] ( 630 ) [HTML KB] [ PDF 2769KB] ( 163 )
134 张 娜,郭庆启,黄文秀,赵新淮
微胶囊化蛋白酶在干酪制备中的应用及干酪成熟过程中电泳分析

将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得到的明胶-阿拉伯胶-凝乳酶微胶囊用于干酪制备过程中,在排乳清之后向干酪中添加5.00 g微胶囊化蛋白酶,以促进干酪的成熟。在干酪成熟过程中通过三羟甲基氨基甘氨酸-尿素-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毛细管电泳分析监测干酪中pH 4.6不溶性氮部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干酪在成熟初期,αs1-酪蛋白较β-酪蛋白先水解,生成αs1-酪蛋白(f 102~199)和αs1-I-酪蛋白;干酪成熟21 d时,β-酪蛋白开始水解,αs1-酪蛋白继续保持水解,生成的大的水解产物同时也发生二次水解;干酪成熟90 d时干酪中β-酪蛋白比αs1-酪蛋白具有更广泛的水解程度,酪蛋白降解的同时,生成大量新的小分子肽。

2014 Vol. 35 (5): 134-138 [摘要] ( 703 ) [HTML KB] [ PDF 2261KB] ( 123 )
139 刘 丽,张 婵,梁婧如,王成涛,赵吉兴
CYS3基因的敲除及其对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甲硫基丙醇合成代谢的影响

研究胱硫醚γ-裂解酶基因CYS3敲除对S. cerevisiae 3-甲硫基丙醇合成代谢的影响。将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的CYS3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Zeocin克隆,构建敲除组件CYS3Δ:Zeocin,醋酸锂法将其转化导入S. cerevisiae S288C表达,构建CYS3基因敲除的工程菌。结果表明:摇瓶发酵120 h时,工程菌S. cerevisiae C3和S. cerevisiae S288C的3-甲硫基丙醇生成量分别为0.60 g/L和0.94 g/L,S. cerevisiae C3较野生型S288C的3-甲硫基丙醇生成量降低36.2%。说明CYS3基因敲除对S. cerevisiae的3-甲硫基丙醇有较大影响,并呈现负调节作用。

2014 Vol. 35 (5): 139-143 [摘要] ( 680 ) [HTML KB] [ PDF 2474KB] ( 250 )
144 李 艳,董振玲,牟德华
羊羔美酒大曲中酵母菌多样性及分子鉴定

目的:分离和鉴定羊羔美酒大曲中的酵母菌,探寻酵母菌群多样性组成,为深入研究羊羔美酒的风味特征奠定基础。方法:对羊羔美酒大曲实施多点采样、混合研磨、无菌水梯度稀释、平板画线分离、挑取酵母菌单菌落。酵母菌的形态鉴定采取菌落特征和显微细胞特征结合的方法,分子鉴定采用5.8S rDNA-ITS区域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法。结果:从羊羔美酒大曲中共分离出474 株酵母菌,传统形态学鉴定为14 种形态类型,经5.8S rDNA-ITS区域RFLP分析法区分为6 种分子类型。经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分属于6 个属的6 种酵母菌,分别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 cerevisia)、阿氏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黏质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浅白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s)、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结论:羊羔美酒大曲中酵母菌多样性丰富,除酿酒酵母外,还含有多种酵母菌辅助代谢产生各种风味物质,其中酿酒酵母为主要优势菌群。

2014 Vol. 35 (5): 144-149 [摘要] ( 656 ) [HTML KB] [ PDF 2817KB] ( 196 )
150 刘 颖,韩春然,张 帅,张玮玮,窦博鑫
绿色木霉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针对绿色木霉AS3.3711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组分,先后运用包括乙酸铵沉淀、透析、Sephadex G-15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在内的一系列分离纯化技术对该纤维素酶进行纯化,得到β-葡萄糖苷酶纯化组分,并对该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纯化后酶液的蛋白质量浓度为8.12 mg/mL、酶活力为4.08 U/mL,纯化倍数达到18.48,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分子质量为66.0 kD。绿色木霉β-葡萄糖苷酶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最适pH值为5.0;在温度60~70 ℃能长时间保持较高酶活力,最适反应温度为60 ℃。金属离子中,Ca2+、Mg2+、K+对绿色木霉AS3.3711 β-葡萄糖苷酶活力起到促进作用,Ca2+促进作用最强;而Zn2+、Fe3+对该酶有抑制作用,Ag+、Cu2+、Hg2+重金属离子使β-葡萄糖苷酶几乎丧失了全部活性。

2014 Vol. 35 (5): 150-155 [摘要] ( 685 ) [HTML KB] [ PDF 2797KB] ( 231 )
156 薛 菲,蒋云升,闫婷婷
微生物发酵剂对兔肉脯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德巴利酵母菌(Dabaryomyces hansenii)接种于兔肉糜中,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不同菌种对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菌种单独发酵处理组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葡萄球菌处理组>酵母菌处理组>乳酸菌处理组,3 个处理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添加发酵剂促进了兔肉脯中蛋白质的分解,且其在兔肉脯中分解蛋白质产生游离氨基酸的能力依次递减;三菌种单独发酵处理组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增有减,说明不同发酵剂对蛋白质分解游离氨基酸的影响不同;三菌种混合发酵处理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菌处理组,说明三菌种复合发酵分解蛋白质产生游离氨基酸的效果相对最好。

2014 Vol. 35 (5): 156-159 [摘要] ( 526 ) [HTML KB] [ PDF 2036KB] ( 222 )
160 仇小妹,王 英,董明盛,周剑忠
优良降酸酵母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

以能够降解L-苹果酸的酿酒酵母FM-cs-08为出发菌株,分别进行紫外诱变和60Co诱变,旨在诱变得到降酸能力显著提高又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酿酒酵母菌。最终筛选得到诱变菌株FM-cs-08-2U,降L-苹果酸比率达到(29.48±0.21)%,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5.44±0.89)%。对诱变菌株FM-cs-08-2U的耐受性及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耐受最低pH值为2.5,耐受最高SO2质量浓度为800 mg/L。用FM-cs-08-2U发酵蓝莓果酒,得到果酒残糖量(3.70±0.10)g/L,pH值为3.18±0.01,有机酸含量(8.64±0.02)g/L,酒精度(12.00±1.00)%,结果证明菌株FM-cs-08-2U适合酿造蓝莓果酒。

2014 Vol. 35 (5): 160-164 [摘要] ( 839 ) [HTML KB] [ PDF 2489KB] ( 446 )
165 赵瑞香,李 刚,牛生洋,杨大光,路四海,段改丽,李银娜
嗜酸乳杆菌胆盐水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对嗜酸乳杆菌La-XH1产生的胆盐水解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La-XH1胆盐水解酶的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CL-6B柱层析后的酶比活力分别为47.82 U/mg和115.85 U/mg,纯化倍数分别为4.46 倍和10.82 倍,酶的回收率分别为59.89%和25.11%;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电泳分析,该酶的分子质量约为43 kD,最适温度为40 ℃,最适pH值为6.0,Fe3+、Ca2+、Mg2+、Mn2+、Zn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其中Fe3+的激活作用最强,Na+、K+对该酶几乎无作用,而Cu2+、Ba2+对该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014 Vol. 35 (5): 165-168 [摘要] ( 763 ) [HTML KB] [ PDF 2076KB] ( 248 )
169 赵小月,徐怀德*,杨荣香
绿茶酒发酵工艺优化及主要成分变化分析

目的:研究绿茶发酵酒工艺优化及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绿茶酒发酵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儿茶素和香气成分变化。结果:绿茶酒发酵工艺参数为:绿茶用量4 g/L、蔗糖20%、蜂蜜50 g/L、葡萄酒酵母接种量5 g/L,发酵温度28 ℃,发酵10 d后过滤陈酿得绿茶酒;绿茶酒发酵过程中6 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所增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增加较为缓慢,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加迅速,分别增加了10.88 倍和17.33倍;发酵初始、发酵结束及陈酿的绿茶酒分别检测出香气成分87、88种和94种,各占检测出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92.93%、98.26%和91.87%;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变化明显,体现绿茶酒由茶香到酒香的变化。结论:绿茶可以发酵茶酒,发酵后绿茶酒的保健成分儿茶素含量增加,酒体醇香。

2014 Vol. 35 (5): 169-175 [摘要] ( 899 ) [HTML KB] [ PDF 2413KB] ( 460 )
176 李振华,陈月忠,周永东,朱文斌,徐开达,胡红美
福建长乐海蚌保护区海蚌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测定分析福建长乐海蚌保护区海蚌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并与其他经济双壳类海洋贝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海蚌软体部(鲜质量)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9.87%、12.07%、0.58%和5.47%。海蚌软体部(干质量)中检测出18 种氨基酸,总量为63.37%,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6.23%,占氨基酸总量的41.39%,呈味氨基酸总量为25.46%,占氨基酸总量的40.1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70.62%。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含量比值为2.77。按照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计算结果,海蚌软体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8.53,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海蚌软体部检测出16 种脂肪酸,其中包括7 种饱和脂肪酸、5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68.19%;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4.45%,其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共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95.56%。海蚌软体部含有较丰富的磷、钙、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少量硒、铜、铬、钴等11 种微量元素。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海蚌软体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2014 Vol. 35 (5): 176-182 [摘要] ( 795 ) [HTML KB] [ PDF 2293KB] ( 147 )
营养卫生
183 姜启兴,吴佳芮,许艳顺,汤凤雨,王 立,张 缓,夏文水
鳙鱼不同部位的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以鳙鱼为研究对象,对鳙鱼不同部位(头、背、腹、尾)的基本成分、蛋白组成、氨基酸组成、胶原蛋白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头、背、腹、尾)的粗蛋白含量略有差异,分别为18.32%、18.04%、17.37%和17.62%;其中盐溶性蛋白和水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分别为8.36%、8.43%、8.42%、8.37%和4.88%、4.78%、4.75%、4.73%;不同部位均含有较高含量的胶原蛋白,其中尾部含量最高,达9.54 mg/g,背及腹部相对较低;鳙鱼各部位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均达到40%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鳙鱼背肉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其中钙含量最高,达1 195.36 mg/kg;鳙鱼腹部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为69.77%,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28.80%。

2014 Vol. 35 (5): 183-187 [摘要] ( 812 ) [HTML KB] [ PDF 2151KB] ( 176 )
188 屈 玮,陈彦光,吴祖强,王 鑫
苦瓜提取物抑制3T3-L1脂肪细胞脂肪沉积研究

研究表明苦瓜具有一定减肥效果,但其确切分子机理尚未阐明,因此本实验研究苦瓜正丁醇提取物抑制脂肪沉积活性及其作用机制。针对3T3-L1脂肪细胞,利用噻唑蓝法检测苦瓜正丁醇提取物对细胞活性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苦瓜正丁醇提取物对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苦瓜提取物对脂肪沉积转录因子和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mRNA转录水平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相对空白对照组,苦瓜提取物能明显减少3T3-L1细胞脂肪沉积,抑制转录因子C/EBPα、PPARγ和SREBP-1c的mRNA表达,对脂肪酸代谢基因GLUT4、ACC1、Fasn、AP2和LPL的mRNA表达抑制明显(P<0.05)。总之,苦瓜正丁醇提取物对脂肪沉积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脂肪沉积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表达起作用。

2014 Vol. 35 (5): 188-192 [摘要] ( 752 ) [HTML KB] [ PDF 2377KB] ( 529 )
193 王宏伟,邬应龙
RS4型抗性淀粉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RS4型抗性淀粉对小鼠脂质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抗性淀粉干预脂质代谢的机制。方法:选用年龄和体质量合适的雄性C57BL/6J小鼠,分别饲喂含有羟丙基交联、交联酯化、柠檬酸乙酰化甘薯淀粉3 种RS4型抗性淀粉和甘薯原淀粉的高脂饲料12 周。12 周后,测定小鼠血清指标、体质量及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se,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饲喂添加3 种RS4型抗性淀粉的高脂饲料后,高脂诱导雄性C57BL/6J肥胖小鼠体质量、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肝脏组织中SREBP-1c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添加柠檬酸乙酰化甘薯淀粉对FAS、SREBP-1c、HMGCR 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柠檬酸乙酰化甘薯淀粉等RS4型抗性淀粉可对高脂诱导雄性C57BL/6J肥胖小鼠的脂质代谢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并可下调其肝脏组织中SREBP-1c mRNA等基因的表达。

2014 Vol. 35 (5): 193-198 [摘要] ( 765 ) [HTML KB] [ PDF 2536KB] ( 175 )
199 王 强,李贵节,赵 欣,任彦荣
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的制备及体内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采用木瓜蛋白酶酶解罗非鱼肉蛋白,通过测定不同剂量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的还原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DPPH)自由基、·OH和O2-·清除率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作用,评价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的体内外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具有较高的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OH和O2-·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57、1.68 mg/mL和2.76 mg/mL;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同时使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

2014 Vol. 35 (5): 199-203 [摘要] ( 734 ) [HTML KB] [ PDF 2593KB] ( 215 )
204 刘贵珊,杨 博,张泽生,范艳丽,贺 伟
白藜芦醇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探讨白藜芦醇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组织抗氧化与学习记忆的影响,揭示白藜芦醇延缓脑衰老的作用。将50 只雄性ICR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连续8周于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 mg/(kg·d),给予不同剂量白藜芦醇(25、50、100 m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注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白藜芦醇能够显著缩短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Morris水迷宫中找到隐藏平台时间(P<0.01),提高游泳速度(P<0.01)和穿越目标象限的次数(P<0.01);提高衰老模型小鼠脑组织SOD(P<0.01)、T-AOC活性(P<0.05),降低MDA含量(P<0.01)。白藜芦醇能够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延缓脑衰老的作用。

2014 Vol. 35 (5): 204-207 [摘要] ( 730 ) [HTML KB] [ PDF 2161KB] ( 327 )
208 白新明
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急性风险概率评估研究

分析2004-2012年平凉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现状,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议建议的急性膳食摄入量计算方法,运用风险分析软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急性膳食风险评估模型,对超标率和检出率高的蔬菜农药开展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检测的26 个种类1 273 个样品中,有6 种蔬菜中的3 种农药残留存在膳食风险,即甘蓝中的敌敌畏、乙酰甲胺磷膳食风险概率分别为27.0%和22.5%,普通白菜中的敌敌畏膳食风险概率为32.0%,芹菜、大白菜、番茄、黄瓜中的甲氰菊酯膳食风险概率分别为29.4%、0.4%、0.8%、16.7%。平凉市部分蔬菜中农药暴露风险较高,应加强平凉市蔬菜中农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2014 Vol. 35 (5): 208-212 [摘要] ( 1107 ) [HTML KB] [ PDF 2613KB] ( 359 )
213 于书佳,王常青,原 敏,连伟帅,訾 艳,陈晓萌,郝志萍
小米谷糠多肽对肝损伤及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小米谷糠多肽的抗肿瘤和抑制化学性肝损伤作用。方法:分别用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537酸性蛋白酶水解小米谷糠,得到3 种多肽;先用噻唑蓝法检测3 种谷糠多肽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然后用抗肿瘤效果最好的多肽喂食经氨基比林-NaNO2诱导的肝损伤小鼠,并作肝组织学观察。结果:当菠萝蛋白酶水解的谷糠多肽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S180和H22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可达到56.28%和53.73%,该多肽在10 g/(kg·d)剂量可显著降低小鼠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P<0.01),并提高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组织切片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损伤严重,谷糠多肽高剂量组动物的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论:菠萝蛋白酶水解的谷糠多肽具有抑制肝损伤及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2014 Vol. 35 (5): 213-217 [摘要] ( 920 ) [HTML KB] [ PDF 2204KB] ( 304 )
218 桂 余,陆红佳,张端莉,陈厚荣,刘 雄
甘薯渣纤维素粒度对去势大鼠血脂降低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纤维素粒度对其降血脂效果的影响。方法:选用40 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组为5 组,其中1 组大鼠进行伪切除手术作对照,另外4 组大鼠做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基础饲料喂养恢复1周后,分为空白组、普通纤维素组、超微纤维素组和纳米纤维素组,实验期28 d后解剖,测定血浆和肝脏中脂质指标。体外检测3 种粒度纤维素的消化性和吸附性能。结果:3 种粒度纤维素对油脂、胆固醇和胆酸钠都有较强吸附,对油脂和胆酸钠的吸附能力随纤维素粒度减少而增加。3 种纤维素均降低双侧卵巢切除大鼠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动脉硬化指数值以及肝脏中总脂肪、甘油三酯的浓度。纤维素粒度与双侧卵巢切除大鼠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性。结论:减小纤维素粒度有利于增加纤维素对油脂和胆酸盐的吸附能力,提高纤维素降低双侧卵巢切除大鼠血脂的效果。

2014 Vol. 35 (5): 218-222 [摘要] ( 729 ) [HTML KB] [ PDF 2199KB] ( 129 )
专题论述
223 李雯莹,周 桐,周春艳,邱昌将,周宁菱,姚志文,吴志华,陈红兵
营养载运体系研究进展

载运体系在药物输送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营养物质也有望通过载运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这一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概述一些常见的营养物质载运体系,如脂质体、微胶囊、纳米球、胶束、囊泡、树枝状聚合物等的结构、制备及其在营养物质载运方面的研究进展。

2014 Vol. 35 (5): 223-229 [摘要] ( 569 ) [HTML KB] [ PDF 1639KB] ( 241 )
230 佟晨瑶,贺真蛟,耿 放,马美湖,黄 茜,蔡朝霞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糖基化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是鸡卵黄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由于其具有原料易得、制备简单、不与类风湿因子以及哺乳动物的补体发生交叉反应等优点,IgY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但由于IgY性质不稳定,易受温度、pH值、酶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糖链在维持IgY理化性质、抗原特性等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IgY进行糖基化修饰,从而改善其理化性质和抗原特性,不仅能使鸡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为开发蛋黄保健食品、添加剂以及相应的医药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归纳几种常见的IgY的糖基化方法,并论述IgY糖基化与其结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014 Vol. 35 (5): 230-233 [摘要] ( 1243 ) [HTML KB] [ PDF 1623KB] ( 207 )
234 张 超,陈国薇,杨玉萍,吴淑燕,刘 箐
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机体为清理衰老、受损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确保机体健康而采取的一种有序性“自杀方式”。食源性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以逃离宿主的免疫清除,保证自身生存进而得以在机体内扩散的生存策略。近年来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在致病菌诱导宿主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致病菌通过产生相应的毒力因子与凋亡调控因子相结合,引起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本文主要从致病菌毒力因子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和调控方面来阐述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进展。

2014 Vol. 35 (5): 234-238 [摘要] ( 623 ) [HTML KB] [ PDF 1596KB] ( 149 )
239 吴春生,马 良,胡媛媛,张宇昊
真菌毒素人工抗原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免疫原理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金标免疫层析技术等是目前真菌毒素主要的快速检测技术。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和抗体的性质是免疫快速检测技术中最关键的因素。本文对我国粮油产品危害较大的重点真菌毒素,综述目前国内外其各种人工抗原的制备/合成技术,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小分子污染物人工完全抗原的定向制备以及获得高亲和性高效价抗体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4 Vol. 35 (5): 239-245 [摘要] ( 841 ) [HTML KB] [ PDF 2292KB] ( 222 )
246 马奕颜,郭波莉,魏益民,赵海燕
植物源性食品原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产地溯源技术是有效实施食品原产地追溯、保护名优特产品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外对植物源性食品产地判别的研究日益增加。植物源性食品的溯源对象已由葡萄酒、茶叶、咖啡、橄榄油、蜂蜜、果汁等扩展至小麦、土豆、番茄、大蒜、蘑菇等食品;其分析技术主要为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有机成分指纹分析、近红外光谱指纹分析和电子鼻;植物源性食品产地溯源在研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已开始关注地域特征成因分析及品种、年际、加工工艺等对溯源指标的影响。但对于不同亚地区的食品来源区分还存在较大困难,溯源模型的稳定性研究仍旧缺乏。本文旨在为植物源性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食品的产地溯源、确证及监管研究提供参考。

2014 Vol. 35 (5): 246-250 [摘要] ( 1118 ) [HTML KB] [ PDF 1578KB] ( 577 )
251 李晋成,刘 欢,吴立冬,王 群,吕海燕,宋 怿
动物体内麻醉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麻醉剂残留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动物体内的麻醉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尚显不足,相关综述文章很少。本文综述动物体内麻醉剂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并且以水产品为例探讨动物体内麻醉剂残留检测的研究方向。

2014 Vol. 35 (5): 251-256 [摘要] ( 567 ) [HTML KB] [ PDF 1711KB] ( 343 )
257 徐超莲,赖卫华,刘道峰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食品中天然存在的危害物质的研究进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简易、快速的检测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医学诊断等许多领域。食品中的有害成分可分为人为添加和天然存在的两部分。本文综述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食品中天然存在的危害物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014 Vol. 35 (5): 257-261 [摘要] ( 675 ) [HTML KB] [ PDF 1826KB] ( 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