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比较不同酵母发酵
红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

王家利1,辛秀兰2,陈 亮2,陶伯旭1,张 丹3,杨晓清1,*

(1.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2.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北京 100029;3.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 要:以红树莓为原料,选取1203、1399、SY、RW、F151、F152 6 种果酒酵母进行发酵,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6 种果酒香气成分萃取、鉴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6 种酵母发酵的酒液中共检测出159 种香气成分,分别为45、56、67、58、66、39 种,其中相同成分占13种。6种果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含量依次为15.73%、22.05%、15.74%、18.38%、19.14%、15.24%。通过仪器测定和嗅闻感官综合判断,果酒酵母1399发酵的红树莓果酒香气较好,适宜大众口味。

关键词:红树莓果酒;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成分

 

Comparative Analysi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of Aromatic Composition of Red Raspberry Wines Fermented by Different Yeast Starters

 

WANG Jia-li1, XIN Xiu-lan2, CHEN Liang2, TAO Bo-xu1, ZHANG Dan3, YANG Xiao-qing1,*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

2.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029, China;

3. Karamay Drilling Company of Xibu Drilling Engingeering Company, Karamay 834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oma composition of red raspberry wines fermented by different wine yeast starters 1203, 1399, SY, RW, F151 and F152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In total 159 flavor components were detected in 6 red raspberry wines, with 45, 56, 67, 58, 66 and 39 ones in the corresponding individuals and 13 ones common to them. The main aroma components of the 6 wines were alcohol, 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 octylic acid ethyl ester, 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 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and 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 with contents of 15.73%, 22.05%, 15.74%, 18.38%, 19.14% and 15.24%, respectively. Through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raspberry wine fermented by wine yeast 1399 has an excellent aroma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pubic taste.

Key words: red raspberry wine;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roma components

中图分类号:TS207.3;TS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4)06-0107-06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06022

红树莓是山莓的一种,又被称为木莓、马林、覆盘子等,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1],属于空心莓亚属[2]。红树莓为多年生落叶灌木,适应能力强,抗病虫能力强,并且抗旱、抗寒,在国际上树莓有“世界水果之王”之美誉[3]。树莓中含有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orgotein dismutase,SOD)、果糖、维生素、氨基酸、风味香醇等营养物质[4],以及黄酮、类黄酮、白藜芦醇等多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化学成分,其中鞣花酸含量高达325μg/g[5-7],VE、SOD、氨基丁酸等成分的含量高于其他野果[8]。酿制红树莓果酒不仅可以保留红树莓原有的营养物质,而且可以增加红树莓的附加值。红树莓果酒是以新鲜的红树莓果实为原料,经过破碎、榨汁、人工添加果酒酵母菌来进行发酵或浸泡,从而分解糖分、发酵产生酒精及其他副产物而制成的。果酒在发酵过程中,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通过陈酿贮藏等可使酒香浓郁、色泽红润、酸甜可口,得到高质低度的饮料酒。果酒的品质不仅取决于酿酒果实的优质程度和生产工艺,对酵母也有要求,发酵稳定、性质突出的酵母能够保证安全发酵,使酒香迷人,提高果酒的质量。房玉林等[9]选取同一种酵母、采用不同酿造工艺对树莓干酒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而树莓品种的多样性也会影响酒的香气成分,因此本实验选用同一种红树莓果、6 种不同酵母、同一种工艺进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仪对6 种酵母发酵后的果酒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定,选取优良的酿酒酵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红树莓由汇源果汁公司提供;果酒酵母1203和1399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果酒干酵母(SY和RW) 安琪酵母公司;酿酒干酵母F151、F152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生物技术系;果胶酶(2000U/g) 诺维信(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天津市华东试剂厂。

1.2 仪器与设备

JYZ-E6榨汁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ZQTY-90恒温摇床、DHP-9012恒温培养箱 上海夕徽实验仪器厂;附温比重计 安徽省凤阳县玻璃厂;雷磁PHS-3C酸度计 上海楚柏仪器有限公司;AR2140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7890A气相色谱仪、5975质谱仪 美国Agilent公司;固相微萃取装置及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 美国Supelco公司。

1.3 方法

1.3.1 酵母预处理

葡萄酒活性干酵母SY和RW:分别取1g干酵母,在38 ℃、20 mL蔗糖溶液(5%,v/v)中复水15 min,然后在30 ℃温度下活化1.5 h后即可使用。

果酒酵母1205和1399:将斜面酿酒酵母菌种放于28 ℃的恒温箱中活化2~3 d,然接种至10mL已灭菌的红树莓清汁(pH 3.5)中培养2~3 d,再将培养的酵母菌加入20 mL树莓清汁(pH 3.5)中培养2~3 d,酵母活化3代后即可使用。

酿酒干酵母F151和F152:分别取1g活性干酵母,在20 mL、35~40 ℃的蔗糖溶液(2%,v/v)中搅拌活化15 min,制得酵母活化液[10]。

6 种酵母活化液均按5%(v/v)的接种量分别接种于50 mL灭菌后的pH值为3.5的红树莓果汁中,25 ℃培养24 h。

1.3.2 工艺流程

569710.jpg 

原料经分选、清洗、破碎打浆处理后,进行酶解和杀菌作用,经过3代活化后的6 种酵母活化液均按5%
v/v)的接种。参照薛明等[11]对红树莓果酒的加工工艺,对果胶酶和K2S2O5的添加顺序稍作改动。由于K2S2O5会影响酶解效果,所以先添加果胶酶进行酶解,再后加入K2S2O5。由于红树莓果皮中含有丰富的鞣花酸,可使果酒的营养更加丰富,因此采用带渣发酵,省略分离除渣过程。原料经分选、清洗、破碎打浆处理后,添加果胶酶0.4%(v/v),50 ℃恒温水浴保持2 h;灭酶:水浴80 ℃保持15 min;添加100mg/L K2S2O5;采用2次加糖方法,第1次添加白砂糖至其质量浓度为200g/L,当发酵过程中糖消耗一半时2次加糖,使糖质量浓度为136 g/L[12];添加CaCO3调整酸度使红树莓果汁pH 4.0;将6 种酵母菌处理后制得的酒母按5%的接种量分别接种于100 mL灭菌的澄清红树莓果汁中,25 ℃发酵8 d,倒桶,14 ℃陈酿22 d,测定其香气成分,对比分析各酵母发酵的红树莓果酒香气成分。

1.3.3 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1.3.3.1 香气物质的提取

取25 mL果酒样品于50 mL顶空瓶中,按2.5g
0.1g/mL的NaCl,用聚四氟乙烯隔垫密封,45 ℃水浴30 min,将萃取针通过隔垫中间针孔插入顶空瓶中,调整并固定萃取头在顶空体积中的位置,推出萃取针头,针头应悬于待测样品上方,不得接触样品和瓶壁,顶空萃取40 min后,将萃取针插入GC-MS进样口,解吸5 min[13]。

1.3.3.2 色谱条件[14]

色谱柱:DB-5MS(30m×0.25mm,0.25µm);气化温度250 ℃;初始柱温40 ℃;升温程序:40 ℃保持1 min,以5 ℃/min升至250 ℃,保持10 min;高纯载气(He)流速1.0 mL/min;进样量1μL;进样口不分流。

1.3.3.3 质谱条件

电子电离源;离子源温度240 ℃;电子能量70eV;四极杆温度150 ℃;质量扫描范围m/z 35~500。

1.3.4 定性、定量方法

采用盖禹含等[14]对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GC-MS测定出的总离子流色谱图通过NIST 08数据库分析,计算出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

1.3.5 感官评价方法

实验中选出7名嗅觉感官评定员,在身体状态良好、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对果酒进行评价[15]。评审员的培训和要求参照GB/T 10220—2012《感官分析方法学总论》[16],红树莓果酒的感官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 1 红树莓果酒的感官评价标准

Table 1 Criteria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red raspberry wine

项目

标准

总分

颜色透明度

无沉淀,无悬浮,清澈透明色泽光亮,鲜明,不褪色、变色

30

香味

协调纯正,酒香迷人,浓郁

30

口感风味

柔和,爽口,不柔和,有本酒样产品独特的风格

40

 

2 结果与分析

2.1 GC-MS分析

国内外有关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和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报道较多[17-20],对红树莓果酒工艺方面的报道也较多,但关于其香气成分的测定还很少,陈娟等[21]采用溶剂萃取法对酒样处理,测定十大桑葚果汁与发酵果酒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选用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醇、醚、酚、醛、酮、酯类、胺类物质可很快溶于二氯甲烷中,但采用萃取剂萃取测定的香气成分的方法不稳定,有些微量的香气成分也无法精确测出,所以本实验采用顶空萃取法提取红树莓果酒中的香气成分,测定的果酒香气成分相对含量稳定、精确。6 种酵母发酵的果酒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如表2所示。

表 2 不同酵母发酵的红树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

Table 2 Major aroma components of red raspberry wines fermented by different yeast starters

序号

化合物

相对含量/%

A

B

C

D

E

F

醇类

1

乙醇

15.73

8.78

12.36

10.63

8.36

19.23

2

1-丙氧基-2-丙醇

0.24

3

环丁醇

0.14

4

3-甲基-1-丁醇

2.30

1.24

2.73

2.30

1.19

4.65

5

(+/-)-三甲基-2-丁醇

1.59

0.91

6

正戊醇

0.34

7

苯乙醇

12.56

6.35

10.98

7.28

5.66

6.96

8

1-壬醇

0.30

0.29

0.29

0.40

0.31

9

R)-3,7-二甲基-6-辛烯-1-醇

1.37

10

3,7,11-三甲基-6,10-十二碳二烯醇

0.08

0.23

0.14

0.14

0.21

11

3-甲基-2-环氧基甲醇

0.30

0.63

12

4-甲基-2-环氧基甲醇

0.22

13

3-甲基乙酸-1-丁醇

0.13

0.25

14

3-甲基乙酸-2-丁醇

0.04

15

苯甲醇

1.22

0.68

1.18

1.24

1.48

16

正辛醇

0.46

0.23

0.30

17

α,α-二甲基苄醇

0.21

18

3,7-二甲基-6-辛烯-1-醇

1.16

19

3-甲基-2-环氧基甲醇

0.62

20

三甲基-2-丁醇

1.80

21

三甲基-3-丁醇

0.42

22

3,7-二甲基-6-辛烯-3-醇

1.08

23

3-甲基环乙烷甲醇

1.09

24

苄醇

1.53

25

E)-3,7-二甲基-2,6-辛二烯-1-乙醇

0.24

26

三甲基苯甲酸酯-1-丁醇

0.25

0.14

27

2-乙基-1-己醇

0.23

0.14

28

(+/-)-2-甲基-1-丁醇

0.67

29

1-丙醇

0.15

30

2-甲基-1-丙醇

0.80

31

2,3-丁二醇

0.30

32

1-己醇

0.16

33

4-(2,6,6-三甲基环己酮-1,3-二烯醇)

0.10

0.14

34

4-(2,6,6-三甲基环己基对甲苯磺酰胺-1-烯基)-丁烷-2-乙醇

0.12

35

2-甲基-1-丁醇

1.94

36

三甲基乙酸-1-丁醇

0.12

酯类

37

己酸乙酯

3.85

4.84

3.87

9.22

2.58

38

苯甲酸甲酯

0.68

0.47

0.54

0.51

0.44

39

琥珀酸二乙酯

0.20

0.08

0.39

40

苯甲酸乙酯

15.48

11.37

13.46

14.37

11.51

13.46

41

辛酸乙酯

8.18

18.67

15.74

16.99

15.95

13.99

42

苯乙酸乙酯

0.45

0.08

0.07

43

2-苯乙酸乙酯

1.34

0.87

0.38

44

壬酸乙酯

0.19

0.16

0.25

0.32

0.24

0.40

45

癸酸甲酯

0.12

1.20

0.47

0.25

46

异苯丙氨酸乙酯

0.26

0.45

47

9-甲基乙烷基-4-壬烯变酸酯

1.39

3.30

4.58

2.33

9.57

3.63

48

癸酸乙酯

5.08

22.05

12.29

18.38

19.14

15.24

49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0.36

0.43

0.49

0.15

50

3-苯基-2-丙烯酸乙酯

0.26

0.25

0.15

51

十二碳酸乙酯

0.84

1.81

2.42

52

廿二烷酸乙酯

0.06

53

十六碳烯酸乙酯

0.17

0.18

0.28

0.20

0.55

0.59

54

十六烷酸乙酯

0.17

0.51

55

辛酸丙酯

0.06

0.06

0.10

0.11

56

亚硫酸癸基-2-戊酯

0.15

57

辛酸异丁酯

0.23

0.25

0.07

0.17

58

n-异丁基癸酸酯

0.16

59

亚硫酸丁基十四酯

0.11

60

十一烷酸乙酯

2.42

3.04

2.69

61

十五烷酸异戊酯

0.28

0.17

0.17

0.25

62

磷酸二鲸蜡酯

0.05

63

十四酸乙酯

0.10

64

邻苯二甲酸异丁基壬酯

0.94

0.15

0.13

65

己酸异戊酯

0.10

66

棕榈酸乙酯

0.16

0.27

0.29

0.66

67

甲酸乙酸异丙酯

0.12

68

酞酸二丁酯

0.05

0.15

69

十三酸乙酯

0.10

70

十八烯酸乙酯

0.09

0.14

0.19

71

十八烷酸乙酯

0.04

0.14

72

庚酸庚酯

1.16

73

乙酸乙酯

4.53

74

甲酸辛酯

0.23

75

丁二酸二乙酯

0.23

0.48

76

n-苯甲酸丙酯

0.07

0.07

77

十九酸乙酯

0.15

78

2,2-二甲硫基醋酸二甲基酯

3.25

79

甲氧基乙酸戊酯

3.60

80

4-甲氧基-1-乙烯基(二甲基)酯二甲酯

0.23

81

丁二醇二乙酯

0.15

82

十一碳烯酸甲酯

0.11

83

E)-3-苯基-2-丙烯酸乙酯

0.25

84

癸酸丙酯

0.19

85

癸酸异丁酯

0.17

86

十四酸乙酯

0.23

87

9-十八碳烯酸乙酯

0.12

88

十五烷酸乙酯

0.20

89

邻苯二甲酸丁基异己酯

0.13

酸类

90

3-甲基戊酸

0.21

91

辛酸

0.34

0.17

0.14

0.34

0.29

92

n-癸酸

0.35

93

乙酸

0.17

0.23

0.99

94

2-苯乙基乙酸

0.56

95

2-甲基丙烯苯甲酸

0.19

0.18

96

三甲基咪唑-5-丁酸

0.23

97

4-(2,6,6-三甲基-1-环乙烯-1-)丁酸

1.37

98

正丁基硼酸

0.27

99

3-甲基丁酸

0.02

100

己酸

0.15

101

E)-3-苯基乙基酯-2-丙烯酸

0.39

烷烃、烯烃类

102

1-1-二乙氧基乙烷

0.56

0.17

103

正十四碳烷

0.64

0.48

0.73

0.45

0.68

0.34

104

十五烷

0.67

0.84

0.64

0.51

0.56

0.35

105

十六烷

0.16

0.27

0.49

0.18

0.49

0.17

106

二氯辛烷

0.60

107

环癸烷

0.44

108

2,5-二甲基十二烷

0.07

109

十七烷

0.15

110

十一烷

0.24

0.09

0.09

111

3,8-二甲基癸烷

0.09

112

10-甲基十九烷

0.07

113

十三烷

0.09

0.05

0.16

114

2,6,10,15-四甲基十七烷

0.22

115

环癸烷

0.14

0.17

116

四十三烷

0.08

0.10

117

2,6-二甲基十八烷

0.16

118

2,6,10-三甲基十五烷

0.25

119

2,6,10,14-四甲基十六烷

0.19

0.08

120

1-丁基-2-乙基环丁烷

0.38

121

4,5二甲基壬烷

0.50

122

2-甲基-3-乙基戊烷

0.24

123

2,6二甲基十七烷

0.23

124

22,26-环氧胆甾烷

0.06

125

1,4-二甲基环辛烷

0.17

126

1,1-二甲基乙烷

0.56

127

2,5-二甲基-2-十一碳烯

0.13

0.25

128

3,3,4-三甲基-1-癸烯

0.39

0.47

0.27

129

E)-4-十四碳烯

0.14

130

2,6-二甲基-2,6-辛二烯

0.08

0.12

131

1,2,5,7-环辛四烯

0.61

0.23

132

4-十二碳烯

0.19

133

3,3,4-三甲基-1-癸烯

0.44

134

E)-5-十四碳烯

0.17

醛酮类

135

苯甲醛

0.99

0.95

 

136

苯乙醛

0.39

0.25

0.28

137

乙醛

0.12

0.07

138

3 -(二甲氨基)-3-乙氧基-2-丙烯醛

0.45

139

3-甲基正丁醛

0.05

140

4-(2,6,6-三甲基-2-环己烯)-3-丁烯-2-酮

0.27

0.13

0.42

0.41

141

E)-4-(2,6,6-三甲基-1-环己烯)-3-丁烯-2-酮

1.51

0.01

1.15

1.88

142

1-(4-氨基苯)-1-丙酮

0.38

143

2,3,3-三甲基环丁酮

0.05

0.10

144

三过氧化 三丙酮

0.34

145

2,3-二氢香豆酮

1.31

0.20

苯、酚类

 

乙酰苯

0.51

0.29

0.37

0.40

0.31

147

丁羟甲苯

0.69

0.77

0.73

0.96

1.51

148

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

0.24

149

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

0.97

1.04

150

丁子香酚

0.21

0.32

151

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

0.25

0.36

胺类及其他

152

N-甲基-3-二羟基-β-四氟苯乙胺

0.08

153

2-(2-羟乙基)乙酰胺

0.07

154

4-甲基-2-己胺

0.06

155

N-甲基-2羟基丙酰胺

0.28

156

N-(2-苯乙基)-乙酰胺

0.43

157

5-甲基-2-苯基-1H-吲哚

0.05

158

2,3二氢苯并呋喃

1.12

1.18

159

二甲基磷化氢

0.31

 

注:—. 未检出;A~F分别代表果酒酵母1203、果酒酵母1399、活性干酵母RW、活性干酵母SY、活性干酵母F151、活性干酵母F152发酵而成的红树莓果酒。

 

2.2 不同酵母发酵的红树莓果酒中呈香物质的比较

香气是构成果酒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果酒中原果实的香气构成果酒的一类香气成分,果汁发酵期间由于酵母菌的繁殖代谢形成了醇酯类等挥发物质,芳香醇类、酯类、醛类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挥发减少,醇类的化学性质活泼,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容易被氧化成醛、酮、酸,而醛、酮、酸呈味不明显,所以发酵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香气物质构成了果酒的二类香气成分,对果酒香气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22-23]。

6 种酵母发酵的红树莓果酒中共检测出醇类物质36 种、酯类54 种、酸类11 种、烷烃类25 种、醛类 5种、酮类6种、酚类4 种、萜烯类8 种、胺类5 种、苯环类2 种、其他3 种。

6 种果酒的香气成分中醇类分别占A~F香气成分总含量的35.87%、21.62%、32.15%、24.40%、17.94%、36.06%。其中共有的醇类只有乙醇、苯乙醇、3-甲基-1-丁醇3 种。酒中苯乙醇含量较高,仅次于乙醇含量,A、B、C、D、E、F 6 种果酒中苯乙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2.56%、6.35%、10.98%、7.28%、5.66%、6.96%。一般醇类物质都会有刺鼻的气味,会给酒香带来负影响,但苯乙醇不仅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而且有诱人的茉莉花香和玫瑰香,给人以柔和愉悦的感觉;3-甲基-1-丁醇具有青草、植物香气,这种香气能够持久保持,常应用于食品工业和化工行业中[24]。A、C、F中醇类物质含量较高,其相应的酵母适宜发酵稍高酒精度的果酒,B和E为低酒精度数的果酒,并且呈香明显,在果酒中能够持久的保持。

6 种果酒中酯类物质分别占相对含量的40.02%、67.82%、55.23%、63.05%、80.64%、44.34%,共有的酯类化合物是苯甲酸乙酯、壬酸乙酯、辛酸乙酯、9-甲基乙烷基-4-壬烯变酸酯(酒花中的一种酯类)、癸酸乙酯、十六碳烯酸乙酯。苯甲酸乙酯在酯类中占相对含量最高,具有浓烈的花香,并带有水果的清香气味[25];辛酸乙酯略带有玫瑰、橙子的花果香气,是白兰地酒特有的香味。B和E果酒中癸酸乙酯相对含量较高,分别是22.05%、19.14%,所以酿造B、E果酒的酵母也是较好的葡萄酒酿造酵母;C、D是分别由发酵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常用的酵母发酵而成的果酒,其中癸酸乙酯是葡萄酒中重要的香气成分。

6 种果酒中共产生11 种酸类物质,其中B~F共有的酸是辛酸,相对含量分别为0.34%、0.17%、0.14%、0.34%、0.29%。辛酸有辛辣的气味,对果酒的口感影响较大。3-甲基戊酸是A中特有的酸,具有烟草香味,有刺鼻的酸涩感,因其相对含量仅为0.21%,所以对果酒中的酸涩感影响较小。

6 种果酒中共产生了3 种相同的烷烃类物质,分别为正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分别占香气总成分的1.47%、1.59%、1.86%、1.14%、1.73%、0.86%。6 种果酒中产生的苯酚类、醛酮类、胺类和其他类物质中没有共有的香气成分,且相对含量很低。

6 种果酒中醇类、酯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对果酒香气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烷烃类、醛类、酮类、酚类、萜烯类、胺类、苯环类和其他3种成分所占的相对含量较少,对果酒香气影响较小。

2.3 不同酵母发酵的红树莓果酒感官评价

通过仪器测定分析能精确知道酒中的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但很难判断口感需求,所以对红树莓酒的香气成分的鉴定不仅需要仪器的精确测定,还需要人体感官分析[26]。

表 3 不同菌种发酵的果酒感官评价表

Table 3 Sensory evaluation of red raspberry fruit wines fermented by different yeast starters

酒样

项目得分

感官总分

颜色透明度

香味

口感风味

A

21.23±0.36c

27.56±0.34a

37.65±0.39a

86.44

B

28.77±0.74a

28.41±0.32a

38.94±0.25a

96.12

C

25.31±0.33b

28.72±0.16a

35.41±0.34b

89.44

D

26.11±0.26b

25.90±0.25b

38.09±0.20a

90.10

E

28.49±0.17a

28.52±0.28a

37.67±0.29a

94.68

F

26.54±0.35b

35.49±0.27b

27.05±0.42a

89.08

 

注:不同的字母表示同列数据在α≤0.05置信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3可知,B、E与C、D透明度的感官评分差异显著;A、B、C、E香味感官与D、F差异显著;A、B、D、E、F的口感风味与C差异显著。6组果酒中B、E组总分较高,B酒感官评分达96.12,在6 种酒中分数最高,综合以上香气成分分析和感官分析综合评价,果酒酵母1399发酵的果酒酒色清澈透明、色泽稳定、口感圆润柔和、香气持久迷人。

3 结 论

利用HS-SPME-GC-MS分析检测,在1203、1399、SY、RW、F151、F152 6 种果酒中共检测出159 种香气成分,6 种酵母发酵的果酒分别检测出45、56、67、58、66、39 种。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定量计算出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可知,各种酒样之间差别较大,6 种果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相对含量依次为15.73%、22.05%、15.74%、18.38%、19.14%和15.24%。果酒中各香气成分之间通过协同、抑制作用,使香气成分出现变化而影响果酒的风味,通过仪器只能精确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但很难判断口感需求,所以对红树莓酒的香气成分的鉴定不仅需要仪器的精确测定,还需要人体感官分析。通过仪器测定和感官评价综合分析,得出果酒酵母1399为6 种酵母中最优菌种,发酵后的各指标分数都较高。

参考文献:

[1] 吕英杰, 吕淑霞, 高嵩峰, 等. 红树莓果醋生产工艺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08, 27(3): 39-42.

[2] 王彦辉, 张清华. 树莓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3: 1-2.

[3] 刘建华, 张志军. 树莓产业化开发的现状与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 2004, 10(3): 45-47.

[4] 马荣山, 王艳平, 穆晶. 响应面法优化树莓酒流加发酵工艺[J]. 中国酿造, 2011, 30(11): 86-89.

[5] 李小萍, 辛秀兰, 刘亚红, 等. 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的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1): 277-279.

[6] 戴桂芝. 浅谈我国目前果酒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保鲜与加工, 2002, 3(6): 3-5.

[7] 于永利, 巴牧仁. 我国果酒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3): 275-280.

[8] 刘春菊, 宣景宏, 孟宪军. 树莓的营养价值及发展前景[J]. 北方果树, 2004, 10(增刊1): 57-58.

[9] 房玉林, 赵现华, 张昂, 等. 不同酿造工艺对树莓干酒香气成分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11): 3-4.

[10] 焦瑞身. 微生物工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2-27; 105-120.

[11] 薛明, 杭雅娟. 红树莓果酱和果酒的加工工艺[J]. 轻工科技, 2012, 28(3): 14-15.

[12] 李华. 葡萄酒工艺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23-150.

[13] 李锐, 冯奎, 吴婧, 等. 不同来源酿酒酵母对柑橘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0, 31(17): 206-213.

[14] 盖禹含, 辛秀兰, 杨国伟, 等. 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香气成分GC-MS分析[J]. 食品科学, 2010, 31(4): 171-174.

[15] FRANCIS I L, SEFTON M A, WILLIANS P J. Sensory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aroma of hydrolysed precursor fractions from semillon, chardonnay and sauvignon blanc grape juice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1992, 59(4): 511-520.

[16] 国家质量检验检疫监督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0220—2012 感官分析方法学总论[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17] GARRUTI D S, FRANCO M R B, da Silva M A, et al. Assessment of aroma impact compounds in a cashew apple-based alcoholic beverage by GC-MS and GC-olfactometry[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39(4): 373-378.

[18] SELLI S, CANBAS A, CABAROGLU A, et al. Effect of skin contact on the free and bound aroma compounds of the white wine of Vitis vinifera L. cv Narince[J]. Food Control, 2006, 17(1): 75-82.

[19] SCHNEIDER R, BAUMES R, BAYONOVE C, et al. Volatile compounds involed in the aroma of sweet fortified wines from grenache noi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98, 46(8): 3230-3237.

[20] 李华, 胡搏然, 杨新元, 等. 蛇龙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 分析测试学报, 2004, 23(1): 85-87.

[21] 陈娟, 阚建全, 王洪志, 等. 大十桑葚果汁与发酵果酒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20(9): 102-183.

[22] ROCHA S M, RODRIGUES F, COUTINHO P, et al. Volatile composition of Baga red wine: assessment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would-be impact odourant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4, 513(1): 257-262.

[23] 涂正顺, 李华, 王华, 等. 猕猴桃果实采后香气成分变化[J]. 园艺学报, 2001, 28(6): 511-513.

[24] 李景明, 于静, 吴继红, 等. 不同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2): 185-189.

[25] 郭惜雅, 张丽玲, 黄鹭强.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杨桃酒的主要香气成分[J]. 农产品加工: 学刊, 2011, 7(5): 92-99.

[26] 陈娟, 阚建全, 杜木英, 等. 不同品种桑葚的蜂蜜发酵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 食品科学, 2009, 30(4): 169-173.

 

收稿日期:2013-01-08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37);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nyhyzx07-028);

科研基地-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平台建设项目(PXM2010_014306_109857)

作者简介:王家利(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浆果深加工。E-mail:gali3316@126.com

*通信作者:杨晓清(1966—),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藏。E-mail:yxqnm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