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的经验与启示

卢凌霄 1,李太平 2, *

(1.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环境友好型食品的环境属性,在产业链各环节对环境保护的具体表现,以及国际社会为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发起的各种食品消费运动。从中发现发达国家对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的关注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大力倡导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以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关键词:环境友好;食品消费;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环境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许多城市空气质量污染严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不断上升、农村地区农用化学品使用泛滥、酸雨危害范围持续扩大、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难以消解。恶化的环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负面产物,是生产与消费活动过度消耗资源,超过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后果。已有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消费行为的改变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行为的相应调整,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可以推动生产者更加注重节约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1]。食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食品的生产与消费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2]。目前,发达国家在促进食品消费理念转变、引导食品生产方式变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思路,并开展了许多大胆有益的尝试,如素食运动、有机食品运动、食物里程、动物福利等,这些实践对本国乃至全球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当前国内较少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方式的实践经验,促进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观念转变,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环境友好型食品的环境属性

《21世纪议程》认为全球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工业化国家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它使贫穷和失调加剧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才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所认同。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消费决定生产。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选择,可以向生产领域发出需求和价值的激励信号,促进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3]。而食品是人类购买频率最高、消费数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消费者对食品的数量、品质、种类、包装和食用方式的追求,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不同评价者对食品属性的理解各有侧重。这些评价者主要包括食品生产者、政府官员、营销人员和消费者 [4]。就农产品而言,生产者主要考虑作物的产量大小,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质、肥料的依赖性,收割的便利性,对昆虫和病害的抵抗能力等 [5]。经销商或批发零售商重点关注的是食品的视觉属性,产品是否便于销售,如新鲜程度、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政府官员主要考虑的是在食用安全方面,如食品中包含的污染物和添加剂的数量、种类及其安全性,食品质量是否达到国家相关质量检测标准,食品生产流通过程是否规范等。消费者则对食品品质的许多方面感兴趣,如口味、新鲜度、外观、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等 [6]。目前,虽然国际上对食品的环境属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对于食品环境属性的关注却早已开始。最早始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食物里程运动,认为食品运输距离是食品环境属性的重要方面。欧洲消费者出于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的考虑,更加倾向于购买当地食品,在他们看来当地食品是有机的,更加健康和安全 [7];沃尔玛超市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零售终端,认为减少包装能够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并且及时调整了公司的全球进货策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认为,农业食品的生产与供应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消耗、土壤污染与退化、水污染、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和生物安全问题等诸多方面 [8]。因此,食品的环境属性可以理解为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与水、土壤、大气、自然资源和生物安全等环境因素有关或有影响的属性。消费者对食品属性的追求、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方式的选择,对促进食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友好型食品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具体表现

环境友好型食品是指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均采取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方式生产供应的食品。产业链条越长、中间环节越多,发生环境污染的概率也就越大。具体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环境友好型食品的环境属性进行系统分析。

2.1 生产环节

全球的食品生产系统产生了相当大的环境问题,而且这种情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正在逐渐恶化 [9]。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控制,化肥、农药、兽药的过量使用,既造成环境污染,也导致有害物质在食品中残留 [10]。食品生产环节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生产中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污水的肆意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低效率利用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等。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耕种环节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肉类产品和奶制品是排放温室气体最为密集的食品类型 [11]。该环节之所以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空气、水、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密切相关,生产者可以随意排放污染废弃物,却不用支付任何的治理费用,使得环境状况越来越糟。提高水资源的生产率和能源使用效率,并且减少气体和污水的排放,是减少食品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 [12]。有西方学者还从虫害管理以及有机生产方式等角度探讨了消费者对不同的环境友好型食品生产系统的偏好,研究表明种植方式(如杀虫剂的使用量)对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传递并不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但消费者愿意为获取健康买单,也愿意为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生产有机食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付款 [13-14]

2.2 加工环节

食品加工环节的污染既包括食品加工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包括加工不当对食品造成的污染。例如在加工过程中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的过量使用;加工企业水、电等资源低下的使用效率;加工产生的废水、废气的随意排放;太小的食品加工企业规模,不能满足食品卫生条件,也会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由于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为满足消费者对方便食品的需求,食品往往采用各种形式的包装,如易于贮藏的包装、易于运输的包装以及易于食用的包装。为追求更高的市场价格或吸引顾客,很多食品还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而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往往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就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包装而言,一般采取焚烧和掩埋两种处理方式,塑料类包装的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掩埋虽然暂时不会对空气产生影响,但普通塑料包装难以自然降解,日积月累难免对环境产生污染。有研究表明,在食品加工环节中减少包装是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措施 [15]。食品对环境的影响与食品包装高度相关 [16]

2.3 流通环节

由于食品本身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分散性,食品往往需要贮藏和远程运输至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进行销售。食品在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实现空间转移过程中,一些高价值易腐烂的食品需要全程冷藏或冷冻运输。食品远距离运输需要消耗油、电等多种资源,所以减少食品的远距离运输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明显作用。加拿大的市场分析报告(2010)指出,从远方市场运输食品对环境有较大影响,食品里程越远,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就越高 [17]。在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本地食品系统被视为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因为它可以通过降低食品的进口量来减少食品的运输里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一般需要经历多次运输过程,由于当前物流体系不健全,食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率很高,遭受二次污染可能性也较大。冷藏保鲜对于生鲜食品极为重要,而这个环节也会消耗大量能源,需要不断研制新型环保节能冰箱、冰柜,减少贮藏保鲜过程的资源消耗。此外,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其他能源的消耗以及水资源的浪费,保鲜过程中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般来说,食品贮藏的时间越长、运输的距离越大,碳排放就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17]

2.4 销售环节

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首先考虑食品的固有品质(营养、安全、口味、新鲜度、外观),其次是合算问题(价格和方便性),最后才会考虑形象问题(包装和品牌)。而动物福利、环境问题只有在选购有机产品时通常被优先考虑 [18]。所谓动物福利问题,是指食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动物饲养伦理方面的问题。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消费者开始考虑倾向可持续食品的消费。研究表明:个人态度、社会影响、消费者效用、食品有效性、有机性、包装、公平交易、当地食品和动物福利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可持续食品的主要因素 [1,19-21]。欧洲消费者将“当地食品”理解为有机、健康和安全食品,讲求可溯源和提高动物福利 [7]。而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开展的食品讨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环境友好型食品和动物福利原则。另外,作为食品质量象征的食品声誉或生态标签,不同的消费者对它的偏好或支付意愿也有所不同 [22-23]。因此,从销售环节来看,食品的环境属性的外在表现应包括:新鲜度、包装、声誉、品牌、有机性、公平交易、当地食品、动物福利等方面。

表1 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环境不友好的具体表现
Table 1 Manifestation of environmental unfriendliness in food supply chain

产业链环节 投入资源(或活动)类型 环境不友好的具体表现生产环节化肥、农药、兽药 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水体与食物污染水资源、能源等 低效率利用造成浪费、空气污染生产废弃物 焚烧污染空气、残余物污染环境其他 温室气体排放等加工环节添加剂、防腐剂 过量使用产生安全隐患水电气等资源 低效率利用造成浪费、排放“三废”各种包装物 过度使用、回收不到位、处理不当工艺与卫生条件 不当(低下)造成食品浪费运载工具 远距离运输消耗资源冷藏(冻)设施 低效率利用浪费水电资源物流作业 操作不当造成食品二次污染或腐烂销售环节 消费者环保意识 认识不足产生资源浪费消费者选购食品 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流通环节

由表1可知食品产业链各环节对环境不友好的具体表现。其中,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但相对于生产环节而言,温室气体排放相对较少,因此在表中没有重复列出。另外食品消费环节也会产生环境不友好的行为,例如食物餐前加工不当、铺张浪费等也会产生很大的环境压力,文中不再一一赘述。

3 发达国家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的运动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热情高涨,食品与环保的关系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意到食品对环境、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很多环保意识强烈的消费者不断发起各项运动,试图通过消费环境友好型食品,推动食品供应商更多地关注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中的环境污染,确保以低碳方式进行食品的生产与供应。

3.1 素食主义运动

该运动正式诞生于1809年英国的曼彻斯特,一些教会成员发誓禁食酒肉。1847年,这个修行团体脱离了教会并成立了素食者协会。同一时期,素食主义运动相继在其他西方国家开展起来。美国、德国、法国分别于1850年、1867年、1899年成立了素食者协会。进入新世纪以后,新素食主义运动逐渐兴起,消费者不仅仅为了宗教信仰而吃素,他们担忧全球变暖问题,关心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唤起公众环保意识 [24]。很多证据表明肉类生产比蔬菜水果生产要耗费更多资源,而且还会排放甲烷,而甲烷是继二氧化碳之后,第二种最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25]。据调查,大气中的甲烷约25%由饲养的家畜排放。此外,肉类产品的生产也会消耗更多的水和土地资源,例如生产约0.45 kg牛肉需要消耗约11 365.23 L的水,而生产约0.45 kg小麦却只需要约90.93 L的水。约4 046.86 m 2牧场只能产出约113.40 kg牛肉,而约4 046.86 m 2耕地却可以产出约18 143.69 kg马铃薯,约13 607.77 kg红萝卜或约22 679.62 kg番茄。提供一位肉食者一餐的温饱所耗费的资源可让20 位素食者饱食一餐。这些数字表明,吃素消耗资源比食肉少得多 [26]

3.2 有机食品运动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它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获得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这些机构包括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中国的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Organic Food Development Center,OFDC)、美国的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rganic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OCIA)、日本的自然食品协会(Japan Organic and Natural Food Association,JONA)和瑞士的市场生态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ket Ecology,IMO)等。有机农业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平衡,能够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7-29]。研究表明,与传统农业种植相比,有机种植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率较高 [30]

3.3 动物福利运动

动物福利一般指动物(尤其是受人类控制的动物)不应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友伴或研究需要。其基本立场是人类所做的行为需要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1822年起,英国国会议员Richard Martin倡议设立草案,防止虐待牛、马及绵羊,其理论是要显示人类的仁爱及仁慈。英国于1824年成立防止虐待动物协会,1967年成立“农场动物福利咨询委员会”(1979年改组为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动物都会有渴求“转身、弄干身体、起立、躺下和伸展四肢”的自由,其后确立了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免受饥饿、营养不良,免于因环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免受痛苦及伤病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惧和压力的自由。目前,欧洲很多农场必须保证动物生长时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宰杀时尽量采用给动物造成最小伤害的方式 [31]。参与动物福利运动的消费者会更加仁爱地对待动物,自觉减少肉禽食品的食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 [32-33]

3.4 食物里程运动

“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Tim Lang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食物里程是指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总里程,它涵盖了农产品供应链全周期的实际距离:即从农场到食品加工厂,从食品加工厂到物流仓库,从物流仓库到批发商,再从批发商到零售超市的空间距离的总和。食物里程越长,意味着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CO 2越多 [34]。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推进,很多食品漂洋过海,远距离消费,这虽然增加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但是食品运输过程会耗费大量能源,而消费本地食品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这一概念已经引起了欧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2003ü 2004年间,英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认为购买和消费本地农产品(即食物里程短的农产品)是消费者降低碳足迹、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2006年,英国农场主周刊曾提出“本地产品才是里程友好的产品”的宣传口号,随后“食物里程”备受英国消费者关注。消费者普遍认为,购买从农场到餐桌距离最短的产品是降低碳足迹的有效措施之一 [17]

4 发达国家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的启示

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引导生产者行为方式的转变,减少食品各个环节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是经济新常态下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政府部门应以此为抓手,更好地保护环境。

4.1 加强宣传,推动民众树立环境友好的消费意识

发展经济必然要消耗资源,但发展方式不同对资源的消耗程度有很大差异。随着空气、水、土壤、噪音、辐射等环境事件的频发,国内很多消费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且开始尝试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去保护环境,比如在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参与废旧电池回收等。但是,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熟悉环境友好型消费的人并不多,了解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的公众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已经盛行的各类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运动,加强宣传,通过标语、公益广告、消费体验等形式,培养公众环境友好的消费意识,逐步树立中国食品消费的环保理念。

4.2 坚持不懈,继续落实“光盘行动”的消费方式

节约粮食、减少食品消费环节的铺张浪费,是节约生产资源、减轻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途径。在2013年1月由我国民间发起的“光盘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厉行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一时间成为全国最为流行的就餐方式,但这种健康的消费理念在近期却有销声匿迹之势。因此,我国政府、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应结合当前中央“反四风”行动,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继续宣传“光盘行动”,在餐饮企业、机关食堂、学校餐厅等就餐场所继续认真落实“光盘行动”,让广大消费者逐步树立良好的食品消费方式,缓解食品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4.3 科学膳食,缓解食品消费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科学膳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倡导消费者尽可能地选择当地生产的食品,以减少食品流通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特别是贮藏、运输活动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尤其要尽可能减少食用通过航空运输方式流通的跨国食品;其次,要倡导消费者尽可能地选择食用当季食品,而不是利用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等设施生产的反季节食品,或者利用冷藏设施长时间贮藏的食品,这些食品都要消耗较多石化能源和电能,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第三,要倡导消费者在营养和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食用水果与蔬菜而不是动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更多的生物质能,而且还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4.4 合理规范,引导国内食品企业进行环境友好生产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生产者、消费者的共识,只有环境友好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从拒绝吃肉到拒绝食用碳排放高的食品,各种保护环境的食品消费活动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为了自身生存,想方设法开发新的生产、加工技术,尽量减少碳排放,在包装和广告中宣传企业的环保理念和环保生产,通过打环保牌赢得消费者青睐。目前我国环境友好型消费理念尚未普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向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努力,及早适应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

5 结 语

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是一种从消费角度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和食品消费理念,它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从食品消费理念提升开始,到食品消费行为与购买行为的转变,再通过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逐步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改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共同目标;它也需要从舆论宣传入手,在营造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氛围的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的小事做起,继续推行“光盘行动”的消费方式,再逐步引导民众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倡导食用生产链条短、资源消耗少的食品品种,以缓解食品生产与消费给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BHATE S, LAWLER K.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duct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adoption[J]. Technovation, 1997, 17(8): 457-465. DOI:10.1016/S0166-4972(97)00006-0.

[2] CHRISTIAN J R, JULIA P, JONATHAN D B,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weekly food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households in Australia using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output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 111(1): 58-84. DOI:10.1016/j.ecolecon.2015.01.007.

[3] ÁGATA M R, MIRIAM B, GUILHERME L R, et al. Motiv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sumption of green products in an emerging country: exploring attitudes of Brazilian consume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31(11): 1-14. DOI:10.1016/j.jclepro.2014.11.066.

[5] NILSSON T. Quality of vegetables[J]. Chronica Horticulturae, 1978, 18(2): 21-24.

[6] MARGARETA W, ANNECHEN B.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consumer evaluation of food quality[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1997, 8(1): 19-26. DOI:10.1016/S0950-3293(96)00004-3.

[7] KIM D, MARVIN T B, STAN E, et al. Decomposing local: a conjoint analysis of locally produced foo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90(2): 476-486. DOI:10.1111/j.1467-8276.2007.01111.x.

[8] VERGINIA M.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ion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the case of the tomato ketchup supply chain and the 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5, 13(7): 717-731. DOI:10.1016/j.jclepro.2004.01.008.

[9] KHAN S, KHAN M A, HANJRA M A, et al. Pathways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s of water and energy inputs in food production[J]. Food Policy, 2009, 34(2): 141-149. DOI:10.1016/ j.foodpol.2008.11.002.

[10] 檀学文. 中国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现状、问题和展望[R].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007.

[11] GAENETT T. Where are the best opportunities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he food system (including the food chain)?[J]. Food Policy, 2011, 36(Suppl 1): 23-32. DOI:10.1016/ j.foodpol.2010.10.010.

[12] PEREIRA R N, VICENTE A A.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vel thermal and non-thermal technologies in food processing[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43(7): 1936-1943. DOI:10.1016/ j.foodres.2009.09.013.

[13] ANA M A, CARMEN A S.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environment: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organic production systems[J]. Land Use Policy, 2009, 26(3): 669-682. DOI:10.1016/ j.landusepol.2008.09.006.

[14] KHAI V H, YABE M.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sidering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Mekong Delta, Vietnam[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15, 25(2): 62-71. DOI:10.1016/j.jnc.2015.02.004.

[15] EMMA L, ANTHONY W. Australian consumers’ food-related environmental beliefs and behaviors[J]. Appetite, 2008, 50(2/3): 207-214. DOI:10.1016/j.appet.2005.07.012.

[16] WILLIAMS H, FREDRIK W.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ackaging and food losses in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food ite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 19(1): 43-48. DOI:10.1016/j.jclepro.2010.08.008.

[17] COLEY D, HOWARD M, WINTER M. Local food, food miles and carbon emissions: a comparison of farm shop and mass distribution approaches[J]. Food Policy, 2009, 34(2): 150-155. DOI:10.1016/ j.foodpol.2008.11.001.

[18] WEATHERELL C, TREGEAR A, ALLINSON J. In search of the concerned consumer: UK public perceptions of food, farming and buying local[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2): 233-244. DOI:10.1016/S0743-0167(02)00083-9.

[19] GILG A, BARR S, FORD N. Green consumption or sustainable lifestyles? Identifying the sustainable consumer[J]. Futures, 2005, 37(6): 481-504. DOI:10.1016/j.futures.2004.10.016.

[20] VERMEIR I, VERBEKE W. 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Belgium: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role of confidence and valu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4(3): 542-553. DOI:10.1016/j.ecolecon.2007.03.007.

[21] GRIMSRUD K M, NIELSEN H M, NAVRUD S, et al. Households’willingness-to-pay for improved fish welfare in breeding programs for farmed Atlantic salmon[J]. Aquaculture, 2013, 37(10): 19-27. DOI:10.1016/j.aquaculture.2012.10.009.

[22] VLAEMINCK P, JIANG T, VRANKEN L. Food labeling and eco-friendly consumption: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 Belgian supermarke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 108(11): 180-190. DOI:10.1016/j.ecolecon.2014.10.019.

[23] OWUSU S E, OWUSU V, JORDAAN H.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beef food safety assurance labels in the Kumasi Metropolis and Sunyani Municipality of Ghana[J]. Food Control, 2014, 46(5): 152-159. DOI:10.1016/j.foodcont.2014.05.019.

[24] NICK F, KATIE W. Health, ethics and environ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of vegetarian motivations[J]. Appetite, 2008, 50(2): 422-429. DOI:10.1016/j.appet.2007.09.007.

[25] 万永勇, 田薪. 新素食主义宣言[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6(29): 6-9.

[26] 倪守敏. 素食主义: 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饮食伦理[J]. 伦理与文明, 2014(2): 205-215.

[27] ISABEL D, LIVIA O, RICCARDO B, et al. Organic agriculture values and practices in Portugal and Italy[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5, 136(6): 39-45. DOI:10.1016/j.agsy.2015.01.007.

[28] JAY P V, DURGESH K J, VIJAY S M, et al. Current need of organic farming for enha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02(3): 545-547. DOI:10.1016/ j.jclepro.2015.04.035.

[29] 陈新娟, 朱祝军, 徐志豪. 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5): 26-31. DOI:10.13246/j.cnki. iae.2003.08.005.

[30] ANDREI J V, CRISTIAN P, RALUCA A I, et al. From conventional to organic in Romanian agriculture-impact assessment of a land use changing paradigm[J]. Land Use Policy, 2015, 46(7): 258-266.

[31] BACKUS B L, MCGLONE J J, GUAY K. Animal welfare: stress, global issues, and perspectives[J]. Encyclopedia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014(1): 387-402. DOI:10.1016/B978-0-444-52512-3.00204-7.

[32] 罗华莉. 素食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道德反思[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49-53. DOI:10.13931/j.cnki. bjfuss.2012.01.005.

[33] 袁霞. 生态女性主义的动物伦理观[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1-8. DOI:10.13317/j.cnki.jdskxb.2014.031.

[34] MEIDAD K.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ed food miles - the case of Canada[J]. Food Policy, 2012, 37(2): 171-178. DOI:10.1016/ j.foodpol.2012.01.002.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Consumpt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ods

LU Lingxiao 1, LI Taiping 2, *
(1. Post Doctoral Laboratory of Applied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od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It is highly beneficial to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at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ods and its effects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s well as different food consumption movements initiat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A lo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intensively focusing on the consumpt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ods, and have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Therefor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ods in China to alleviate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friendly; food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erences:G A. Consumer p

references:for food safety attributes in fresh apples: market segments,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ing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9, 24(1): 80-97.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7039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6)07-0213-06

引文格式:

卢凌霄, 李太平. 国外发展环境友好型食品消费的经验与启示[J]. 食品科学, 2016, 37(7): 213-218. DOI:10.7506/ spkx1002-6630-201607039. http://www.spkx.net.cn

LU Lingxiao, LI Taip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consumpt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ods[J]. Food Science, 2016, 37(7): 213-21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7039. http://www.spkx.net.cn

收稿日期:2015-05-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3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103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176)

作者简介:卢凌霄(1982—),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消费研究。E-mail:lingxiao.lu@163.com

*通信作者:李太平(1970—),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研究。E-mail:ltp@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