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黑茶提取物功能性成分分析及活性评价

曹 永,赵谋明,赵甜甜,崔 春,赵强忠,冯云子*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摘 要:探究不同黑茶提取物(天尖茶、茯砖茶、百两茶、六堡茶及普洱茶)中主要功能性组分的差异,评价其功能性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 icrylhyd 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及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并建立功能性组分与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南产的茯砖、天尖和百两茶,其提取物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及儿茶素总含量均显著高于普洱和六堡茶提取物,而咖啡碱、没食子酸及茶氨酸含量则以普洱茶提取物最高。茯砖、天尖和百两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对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均较强,而在PC12神经细胞损伤保护实验中,茯砖、普洱及六堡茶提取物效果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茶多酚(特别是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 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黑茶提取物DPPH自由基和ORAC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茶氨酸含量则与PC12细胞保护作用正相关。

关键词:黑茶提取物;功能性成分;DPPH自由基;ORAC;PC12细胞

黑茶是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的特殊口感及生理功效成分主要是在渥堆和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降血脂[1]、预防心血管疾病[2]、防癌抗癌[3]、抗氧化[4]及抑菌护齿[5]等功能。黑茶主产于湖南、云南、四川及湖北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边销茶等。不同产地、不同类别的黑茶,其原料及加工工艺都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感官品质及功能特性差异,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黑茶中功能性成分差异造成的。

黑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经过一定工艺制成提取物还能强化其保健功效,进一步充分利用低质的茶碎、茶末,可增加产业附加值。刘蓉等[6]采用溶剂超声提取制成茯砖醇提取物,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李苏[7]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基因转录表达发现青砖、六堡、茯砖3 种黑茶提取物能够减少脂肪酸合成,起到降脂减肥的功效。章蕾[8]对8 种黑茶提取物进行了PPARy2激动活性的初步筛选实验,发现白沙溪天尖、金尖、青砖茶、茯砖茶和千两茶等8 种黑茶提取物都有一定的调节血糖功能。因此,茶叶提取物的功效及成分研究等一直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价值的热门研究方向,对提高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而言,研究人员对黑茶水提物的研究较多,而醇提物涉及较少[5,7-8],且在功能性研究方面,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 ipheny l-2-p icrylhyd 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法、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测定法以及PC12细胞保护法多层次分析黑茶提取物的功能活性并与其主要成分建立相关关系的研究也少有报道。

本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种黑茶提取物的功能性成分差异,采用体外抗氧化及细胞保护作用评价方法(DPPH法、ORAC荧光法以及PC12细胞损伤保护实验)研究了提取物的功能活性,并将其活性指标与功能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究不同黑茶提取物之间功能性成分及活性的差异,探讨影响其功能活性的主要因素,为开发新的黑茶制品和提高黑茶的综合利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收集全国3 个省份具有代表性的黑茶作为供试原料,分别为湖南产区的天尖茶、茯砖茶和百两茶,云南的普洱茶及广西的六堡茶,5 种黑茶均从相应主产区购买。

乙醇、浓硫酸、苯酚、葡萄糖、盐酸、福林-酚试剂、无水碳酸钠、没食子酸、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磷酸二氢钠、抗坏血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冰乙酸均为分析纯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级)、甲醇(色谱级) 德国M e rc k公司;荧光素钠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PPH、水溶性VE(Tro lox)、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2,2’-azob is(2-m ethylp rop ionam id ine) d ihyd roch loride,AAPH)、儿茶素(catechin,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 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 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 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 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谷氨酸标准品(纯度均大于98%)美国Sigm a公司;咖啡碱标准品(纯度大于9 8%)广州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C12细胞购 中山大学细胞实验中心;RPM 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马血清美国Gibco公司;噻唑蓝(3-(4,5-dim 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 ide,MTT) 美国Am resco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DFY-500摇摆式中药粉碎机 温岭市林大机械有限公司;调温电热器 上海苏进仪器设备厂;高功率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循环水式真空泵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UV-2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尤尼柯(上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600高效液相色谱仪、XBridge C18色谱柱 美国Waters公司;Varioskan Flash多功能酶标仪 美国Therm o Fisher Scien tific公司。

1.3 方法

1.3.1 样品制备

称取茶样50 g,按料液比为1∶12(g/m L)加入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2 h。冷却过滤后,采用旋转蒸发减压浓缩提取液至100 m L左右,4 ℃储藏备用。使用时以相应溶剂稀释至合适质量浓度。

1.3.2 茶提取物理化指标测定

干物质含量测定:参照GB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测定》[9]中恒重法;茶多酚含量测定:参照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10]中福林-酚比色法;茶多糖含量测定:参照Lin Lianzhu等[11]的苯酚-硫酸法;咖啡碱、没食子酸、儿茶素含量测定:参照GB/T 31740.2—2015《茶制品 第2部分:茶多酚》[12]中高效液相色谱法;蛋白质含量测定:参考福林-酚法[13];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参照GB/T 8314—2013《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14]中水合茚三酮比色法。

1.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参考Zheng Lin等[15]的方法,取茶叶提取物稀释液2 m L与0.2 mm o l/L的DPPH-乙醇溶液2 m L涡旋混匀,常温避光静置反应30 m in,于517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i)。以2 m L样液与2 m L无水乙醇混合液测得吸光度为Aj,以等量无水乙醇代替茶样测得吸光度为Ac,以Tro lox作为阳性对照实验。DPPH清除率计算公式为:

通过对样品浓度与其对自由基的清除率进行拟合,得到线性回归方程。IC50值为当清除率为50%时,对应的样品或阳性对照的浓度。

1.3.4 ORAC值的测定

参考Lin Lianzhu等[11]的方法,将AAPH、荧光素钠盐、Tro lox及待测样品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75 mm o l/L)溶解和稀释。以Tro lox为标准品,在洁净的96孔板的微孔中依次加入25 μL茶提取物稀释液、p 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或Tro lox标准液,7 nm o l/L的荧光素溶液75 μL。将96 孔板放入酶标仪中,37 ℃孵育10 m in,加入100 μL AAPH(12.8 mm o l/L)溶液后开始计时反应并读数(激发波长为485 nm,发射波长为538 nm),每1 m in读一次数,反应时间120 m in。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2)、(3)中:AUC表示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f0是初始荧光强度;fi(i=1~121)是第i分钟时的荧光强度。Tro lox浓度与其Net AUC成正比,将样品Net AUC代入换算得到ORAC值,茶提取物ORAC值为每克干物质相当于Trolox的量(μmol Trolox equivalents/g,μmol TE/g)。

1.3.5 细胞培养与测试

PC12细胞接种于内含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体积分数5%马血清的RPM I1640培养基中,置于培养箱(体积分数5% CO2、37 ℃)中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对照组、损伤组、样品组。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的培养基和磷酸盐缓冲溶液;损伤组加入终浓度为6 mm o l/L的谷氨酸(用RPM I1640和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样品组加入不同稀释倍数的茶提取物(以统一固形物含量作为稀释标准)培养24 h后,同损伤组处理。各组继续培养24 h,进行下一步的MTT检测实验。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向96 孔板中每孔加入质量浓度为0.5 m g/m L MTT孵育4 h,孵育结束后吸取培养基,以150 μL/孔的二甲基亚砜(d im ethyl su lfoxide,DMSO)振荡混匀,使不溶物溶解其余合组,待完全显色,即给药10 m in后,采用酶标仪测定每孔490 nm波长处吸光度A。以对照组细胞生长率为100%,其余各组存活率计算见公式(4):

1.4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以±s表示(n≥3)。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黑茶提取物功能性成分分析

表1 不同黑茶提取物得率及其主要功能成分含量(n=3)
Tab le 1 Extraction yields and con ten ts o f the m ain functional com ponen ts in d ifferen t dark tea extracts (n=3)

注:功能性成分含量表示为每克干物质中所含物质质量;同列肩标字母不同表示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由表1可知,不同黑茶提取物的得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得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普洱茶>天尖茶>六堡茶>茯砖茶>百两茶,其中得率最高为普洱茶(33.25%),百两茶得率最低(18.55%),仅为普洱茶55.8%。黑茶提取物的组成成分中,茶多酚含量最高,茶多糖及咖啡碱次之,没食子酸、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少。

5 种黑茶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最高(261.45~373.77 m g/g),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天尖茶>百两茶>茯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其中湖南产区的3 种黑茶提取物中多酚含量显著高于云南普洱及广西六堡茶(P<0.05),天尖茶提取物多酚含量最高(373.77 mg/g),含量最低的为普洱茶(261.45 m g/g)。茶叶多酚类物质是茶叶中主要的功能性活性成分,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茶多酚含量不断下降,从而使得黑茶涩味降低,口感醇和[16]。茶多酚含量还与原料的老嫩程度及品种有一定关系,同为湖南产区的3种黑茶,天尖茶一般采用安化一、二级黑毛茶加工制成,原料较嫩,多酚含量较高,而砖茶、方包茶中茶梗较多,多酚含量则相对偏低[17]

5 种黑茶提取物茶多糖含量范围为72.31~138.88 mg/g,差异显著,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茯砖茶>百两茶>天尖茶>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提取物含糖量最高(138.88 m g/g),与其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发花工艺有关,工艺产生的冠突散囊菌分泌大量的酶,同时该菌的分泌液可激活酶类的活性,促进大分子分解和小分子络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可溶性糖类的含量[18]。钟兴刚等[19]采用体积分数80%乙醇回流提取两类湖南黑茶茶多糖,也发现茯砖茶和天尖茶的茶多糖平均含量高,且茯砖茶高于天尖茶。

黑茶提取物中普洱茶提取物咖啡碱含量最高(117.41 m g/g),显著高于其余4 种黑茶提取物(80.58~98.36 m g/g)。咖啡碱是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和生理活性成分,是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氮源之一,但由于其嘌呤碱杂环结构难以被破坏,所以在茶叶中含量较稳定[20]。黑茶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相对较少。普洱茶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茶类(18.03~39.24 m g/g),达64.16 m g/g。没食子酸是茶多酚的重要组成单元,在普洱茶中含量较高,是普洱茶的一个具有生理活性的、特征性简单酚类化合物[21-22]。天尖、茯砖和百两茶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比普洱茶及六堡茶高,但总体差异不大。5 种黑茶提取物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规律与没食子酸含量规律相似,同样是普洱茶提取物最高(23.82 m g/g),百两茶最低(9.50 m g/g),且普洱茶提取物中含量显著高于3种湖南黑茶提取物。

表2 不同黑茶提取液儿茶素组分含量
Tab le 2 Catechin com position o f tea extracts

注:“酯/简”表示酯型儿茶素含量与简单儿茶素含量的比值;儿茶素含量表示为每克干物质中的所含物质质量;同列肩标字母不同表示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采用高效液相法对5 种黑茶提取物中主要的几种儿茶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天尖、茯砖和百两茶提取物中儿茶素的总量(161.53~200.17 m g/g)显著高于普洱茶(65.39 m g/g)和六堡茶(71.85 m g/g),其中天尖茶提取物儿茶素总量最高(200.17 m g/g),是普洱茶提取物(65.39 m g/g)中的3 倍。儿茶素是茶叶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80%,研究结果也发现,总酚含量与儿茶素总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达0.932。有研究表明黑茶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含量逐渐降低,形成大量的茶褐素,儿茶素总量变化趋势与茶多酚一致,其含量对黑茶汤色品质形成至关重要[23]。儿茶素可分为酯型儿茶素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具有较强的保健功能,其中又以EGCG和ECG的活性较高[24],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护神经系统、保护心脑血管、免疫内分泌、代谢酶干预等作用[25],因此,酯/简比值越高其相关功能性越强。天尖、茯砖和百两茶儿茶素总量以酯型儿茶素为主,酯/简比值均大于1,其中百两茶比值最高(酯/简值为1.92),而六堡和普洱茶该比值都小于1。

图1 不同黑茶提取物主要功能性成分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Fig. 1 Cluster analysis o f the m ajor functional com ponents o f d ifferen t dark tea extracts

2.2 不同黑茶提取物聚类分析根据提取物中主要功能性组分含量差异对5 种黑茶提取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5 种黑茶提取物被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湖南黑茶提取物,包括天尖、茯砖及百两茶提取物;第2类为云南普洱及广西六堡茶提取物,说明茶叶产地的不同对黑茶提取物中的主要功能性物质组成有较大的影响。在第1大类中,天尖和百两茶先聚为一类,表明其相似性较大,而二者与茯砖茶有一定差异,说明茯砖茶特殊的发花工艺对黑茶的功能性成分组成有一定影响。

2.3 不同黑茶提取物体外活性评价

2.3.1 不同黑茶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表3 不同品种茶叶提取液清除率DPPH自由基的IC50
Tab le 3 IC50values o f differen t dark tea extracts for scavenging DPPH free rad icals

注:茶提取液和Tro lox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以每1 m L原液中所含干物质含量表示,单位为g/m L;同列肩标字母不同表示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5 种黑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的IC50见表3。提取液质量浓度与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2~0.998),不同黑茶提取物的IC50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百两、天尖及茯砖茶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Tro lox,而普洱和六堡茶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则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百两茶提取物的IC50值最低(10.00 μg/m L),广西六堡茶最高(18.70 μg/g)。因此,不同黑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按强弱依次排序为百两茶>茯砖茶>天尖茶>普洱茶>六堡茶。

2.3.2 不同黑茶提取液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图2 不同品种茶叶提取物ORAC值
Fig. 2 ORAC values o f d ifferen t dark tea extracts

不同品种黑茶提取液的ORAC值见图2,ORAC值越大,表明物质清除氧自由基能力越强,即抗氧化能力越强。不同黑茶提取液ORAC值范围在7 222.6~8 851.0 μmol TE/g之间,天尖与百两茶提取物的ORAC值显著高于其他3 种黑茶提取物(P<0.05)。其中ORAC值最高的是天尖茶提取物,达8 851.0 μm o l TE/g,最低的是广西六堡茶为7 222.6 μmol TE/g。周端等[26]采用ORAC法测定了茶叶水提液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普洱茶浸提液的ORAC值为2 159.8 μmol TE/g,明显低于本实验5 种的ORAC值,这可以说明茶叶醇提物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水提物。

2.3.3 不同黑茶提取物对谷氨酸造成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图3 不同品种茶叶提取物谷氨酸造成的PC12损伤的保护作用
Fig. 3 Protective effects o f d ifferent dark tea extracts against g lutam ate-induced in jury in PC12 cells

不同茶叶提取物对于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的抑制作用的效果对比见图3。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被广泛用于神经毒素及神经细胞死亡等方面的研究[27],而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素作用会导致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饮茶具有保护神经系统、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等作用[28-29]。张梁等[30]发现普洱茶水提物对丁胱亚磺酰亚胺及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损伤无显著影响,而对谷氨酸造成的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图3所示,经谷氨酸损伤后PC12细胞存活率为56.17%,明显低于对照组100%(P<0.05),给予茯砖、普洱茶及六堡茶提取物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损伤组(P<0.05),分别为78.93%、83.85%及112.71%,表明茯砖、普洱茶及六堡茶提取物对谷氨酸导致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天尖和百两茶提取物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效果则并不明显。

2.4 黑茶提取物体外活性能力与其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茶提取物体外活性能力与其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关系,明确关键活性成分,对黑茶提取物的功能性成分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茶提取液中主要功能性成分含量与体外活性能力的相关系数
Tab le 4 Co rrelation analysis o f the m ajor functional com ponen ts in d ifferen t dark tea extracts w ith an tioxidan t activity in vitro

注:*. P<0.05,差异显著;**. P<0.01,差异极显著。

茶多酚含量与茶叶提取物对DPPH及ORAC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及0.914,表明茶多酚含量越高,黑茶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越强,这与周端等[26]的研究结果相符。其中,ORAC值与儿茶素中E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同时,DPPH活性与ECG、EGCG的含量也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P<0.05)和0.836。ECG和EGCG均为酯型儿茶素,且儿茶素的酯简比与DPPH和ORAC值相关系数都大于0.8,说明酯/简比值越高其相关功能性越强,且酯型儿茶素(特别是ECG)的含量是5 种黑茶提取物中影响DPPH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重要因素。茶多糖含量也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茶多糖也对黑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具有一定影响。聂少平等[31]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法评价茶叶多糖抗氧化活性,发现从不同茶叶中提取的茶多糖均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而且不同产地、品种及提取方法得到的茶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明显不同。此外,PC12细胞保护效果与黑茶提取物中茶氨酸的含量具有一定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62;即黑茶提取物中茶氨酸含量越高,其对谷氨酸造成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能力越强。Di等[32]也曾发现,L-茶氨酸可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 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 to r,NMDA)受体结合,降低L-谷氨酸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然而,黑茶提取物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能力与ORAC和DPPH自由基的趋势并不相同,这可能与3种方法的作用机理不同有关。

3 结 论

不同品种黑茶提取物的组分含量和功能活性差异显著。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天尖茶>百两茶>茯砖茶>六堡茶>普洱茶),茶多糖(茯砖茶>百两茶>天尖茶>普洱茶>六堡茶)及咖啡碱次之,没食子酸、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少。通过聚类分析发现,黑茶提取物的成分组成与茶叶产地有一定相关性,产自湖南的茯砖、百两和天尖茶提取物成分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普洱与六堡茶则归为另外一类。茯砖、天尖和百两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都比普洱及六堡茶强,而在PC12细胞损伤保护实验中,则是以茯砖、普洱及六堡茶提取物较为有效。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ORAC结果与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酯简比具有明显相关性,表明酯型儿茶素(ECG和EGCG)的含量对DPPH及ORAC活性具有较大贡献,此外,DPPH活性也与茶多糖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PC12细胞损伤保护效果呈现较高正相关的指标为黑茶提取物中茶氨酸的含量。关于茶多酚和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及机理探讨已有一定基础,而茶氨酸在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仍不清晰,因此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龚加顺, 陈文品, 周红杰, 等.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J]. 茶叶科学, 2007, 27(3): 201-210. DOI:10.3969/j.issn.1000-369X.2007.03.004.

[2] 杜万红. 湖南黑茶对血管内皮及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长沙: 中南大学, 2008: 34-41.

[3] DUH P, YEN G, YEN W, et al. Effects o f Pu-erh tea on oxidative dam age and nitric oxide scavenging[J]. Journal o f Agricu ltural and Food Chem istry, 2004, 52(26): 8169-8176. DOI:10.1021/jf0490551.

[4] YOSHINO K, NAKAMURA Y, IKEYA H, et al. An tim icrobial activity o f tea extracts on cariogenic bacterium (Streptococcus mutans)[J]. Journal of the Food Hygienic Society of Japan, 1996, 37(1): 104-108. DOI:10.3358/shokueishi.37.104.

[5] 吴香兰. 黑茶改善小鼠胃肠道功能的实验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46-53.

[6] 刘蓉, 刘石泉, 龙立平, 等. 黑茶乙醇提取物以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3(1): 52-55.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4.01.014.

[7] 李苏. 黑茶提取物对脂肪变性模型的干预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2-36.

[8] 章蕾. PPARγ2激动剂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其在黑茶提取物调节血糖功能评价中的应用[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1: 25-33.

[9] 卫生部.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3—201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10] 国家监督检验检疫局.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8313—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1] LIN L Z, ZHUANG M Z, ZOU L W, et al. Structu ral characteristics of w ater-so lub le po lysaccharides from 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leaf and stem and their an tioxidant capacities[J]. Food Chem istry, 2012, 135(2): 730-737. DOI:10.1016/j.foodchem.2012.05.029.

[12] 国家监督检验检疫局. 茶制品 第2部分: 茶多酚: GB/T 31740.2—2015[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3] 张贤忠, 刘铁兵, 郭小青, 等. 茶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1): 9058-905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3. 21.092.

[14] 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 8314—201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15] ZHENG L, LIN L Z, SU G W, et al. Pitfalls o f using 1,1-d iphenyl-2-picrylhyd razyl (DPPH) assay to assess th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pep tides: its susceptibility to interference and low reactivity tow ards pep tide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76: 359-365. DOI:10.1016/j.food res.2015.06.045.

[16] 雷雨. 我国不同类别黑茶品质差异的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66-78.

[17] 禹超, 叶素丹, 邹新武, 等. 不同黑茶理化成分研究[J]. 食品科技, 2013, 38(5): 78-81.

[18] 秦俊哲, 罗冰, 殷红, 等. 人工接种发花对茯砖茶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 97-100. DOI:10.3969/j.issn.1000-5811.2014.03.021.

[19] 钟兴刚, 刘淑娟, 赵国清, 等. 湖南黑茶茯砖与天尖茶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 贵州茶叶, 2014, 41(3): 28-30. DOI:10.3969/j.issn.1009-525X.2014.03.007.

[20] 杨巍.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与开发利用前景[J]. 茶叶科学技术, 2006(4): 9-11. DOI:10.3969/j.issn.1007-4872.2006.04.003.

[21] 折改梅, 张香兰, 陈可可, 等. 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在普洱茶中的含量变化[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05, 27(5): 572-576. DOI:10.3969/ j.issn.2095-0845.2005.05.015.

[22] SAKAGAM I H, SATOH K. Prooxidan t action o f tw o antioxidan ts: ascorbic acid and gallic acid[J]. Anticancer Research, 1997, 17(1A): 221.

[23] 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等.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98(1): 53-60.

[24] 余艳辉, 丁仁奎, 张志伟, 等. 酯型儿茶素单体EGCG和GCG对人肠癌SW 480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2): 161-163. DOI:10.3760/cm a.j.issn.1008-1372.2005.02.007.

[25] 葛建, 林芳, 李明揆, 等.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8(2): 156-163.

[26] 周端, 刘淑敏, 黄惠华. 发酵程度不同的茶浸提液抗氧化能力比较及茶多酚细胞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技, 2014, 39(9): 216-222.

[27] RAMEAU G A, AKANEYA Y, CHIU L Y, et al. Role of NMDA receptor functional domains in excitatory cell death[J]. Neuropharmacology, 2000, 39(12): 2255-2266. DOI:10.1016/S0028-3908(00)00066-6.

[28] MANDEL S A, AM IT T, WEINREB O, et a l. Understand ing the broad-spectrum neuroprotective action profile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in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Jad, 2011, 25(2): 187-208.

[29] LI H, WU X, WU Q, et al. Green tea polyphenols p rotect against okadaic acid-induced acute learning and memory im pairments in rats[J]. Nutrition, 2014, 30(3): 337-342. DOI:10.1016/j.nut.2013.08.021.

[30] 张梁, 韩煜晖, 秦金花. 发酵茶叶水浸出物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4): 1-4. DOI:10.3969/ j.issn.1005-6521.2014.04.001.

[31] 聂少平, 谢明勇, 罗珍. 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茶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J]. 食品科学, 2006, 27(3): 34-36. DOI:10.3321/ j.issn:1002-6630.2006.03.003.

[32] DI X, YAN J, ZHAO Y, e t a l. L-thean ine p ro tec ts the APP (Swedish mutation) transgenic SH-SY5Y ce ll against g lu tam ateinduced excitotoxicity via inh ib ition o f the NMDA recep tor pathw ay[J]. Neu roscience, 2010, 168(3): 778-786. DOI:10.1016/ j.neuroscience.2010.04.019.

Functional Com ponents and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Dark Tea Extracts

CAO Yong, ZHAO Moum ing, ZHAO Tiantian, CUI Chun, ZHAO Qiangzhong, FENG Yunzi*
(Co llege o 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 th China University o f Techno 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The functional com ponents of different dark tea extracts (Tianjian tea, Fuzhuan tea, Bailiang tea, Liubao tea and Pu-erh tea) were quantified and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including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 and the p 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injury in PC12 cells, w ere evaluate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com ponents and p roperties in tea extract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 polysaccharides and catechins in Fuzhuan tea, Tianjian tea and Bailiang tea extrac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u-erh tea and Liubao tea extracts, while Puer tea extract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caffine, gallic acid and theanine. Fuzhuan tea, Tianjian tea and Bailiang tea extracts had higher ORAC and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whereas Fuzhuan, Puer and Liubao extracts had stronger p 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injury in PC12 cell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nd ORAC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 especially the contents of epicatechin gallate (ECG) and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whil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glutamate-induced injury in PC12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heanine.

Key words:dark tea extracts; functional com ponents; 1,1-d iphenyl-2-picrylhyd razyl (DPPH) rad ical;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 PC12 cells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18009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7)18-0054-06

引文格式:

曹永, 赵谋明, 赵甜甜, 等. 不同黑茶提取物功能性成分分析及活性评价[J]. 食品科学, 2017, 38(18): 54-59.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18009. h ttp://www.spkx.net.cn

CAO Yong, ZHAO Moum ing, ZHAO Tian tian, et al. Functional com ponen ts and activities o f d ifferen t dark tea extracts[J]. Food Science, 2017, 38(18): 54-59. (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18009. h ttp://www.spkx.net.cn

收稿日期:2016-08-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501424)

作者简介:曹永(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E-m ail:caoyong_333@163.com

*通信作者:冯云子(1987—),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E-m ail:feyzfeng@scu 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