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杂志介绍
部门职能
机构设置
内容简介
开放获取政策
发展历程
历届主编
编委会
期刊订阅
主要殊荣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学术会议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办公登录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部登录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封面目录
友情链接
中国商业联合会
首农食品集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中国食品杂志社
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
肉类研究
乳业科学与技术
未来食品学报
动物源食品科学
中国酿造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咸味感知与咸味肽的研究进展
汪少芸, 黄心澄, 高婷婷, 陈旭, 黄建联, 蔡茜茜
食品科学 2023, 44 (
1
): 1-13.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1103-030
摘要
(
1777
)
HTML
(
295
)
PDF
(4184KB)(
1289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向“健康化”发展。如何平衡“健康”与“美味”的关系,调味这一加工环节至关重要。咸味是5 种基本味觉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添加食盐来达到增咸的目的。食盐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钠离子摄入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组织均倡议低钠盐饮食,因此在不影响食品风味品质的前提下减少食盐添加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围绕咸味感知和减盐研究现状,重点针对咸味肽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咸味肽的来源、制备、纯化鉴定、协同增效作用和应用前景,为咸味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撑,推动减盐行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食品胶体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组分互作、未来食品结构设计及胶体营养学视角
方亚鹏, 赵一果, 孙翠霞, 厉晓杨, 鲁伟
食品科学 2022, 43 (
15
): 1-20.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0-123
摘要
(
1593
)
HTML
(
210
)
PDF
(15232KB)(
1429
)
可视化
收藏
食品胶体一般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及其自组装所形成的多尺度微纳米构造。食品胶体作为食品结构的骨架基础,承载着食品的质构、风味、口感、稳定性、营养及健康特性,是维持食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食品胶体与食品组分互作、食品胶体与未来食品结构设计、食品胶体与细胞互作(胶体营养学)、食品胶体的体内代谢与安全性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食品胶体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展望食品胶体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促进该领域朝前沿方向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数字化食品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与挑战
李兆丰, 刘炎峻, 徐勇将, 王静, 陈坚, 刘元法
食品科学 2022, 43 (
11
): 1-8.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324-292
摘要
(
1023
)
HTML
(
140
)
PDF
(2229KB)(
632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食品行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数字化的发展为食品产业的转移/更新/革命带来了新机遇,既是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顺应国家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数字化食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食品原料物性、营养特性、人群营养特征等信息数据化和整合分析,与食品生物合成、食品重组、增材制造、智能化加工、智慧化物流、智慧化包装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后产生的食品,具备精准或定制化制造和供给的典型特征。目前,食品科学正在逐步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食品企业的深度融合来形成数字化食品的产业模式。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食品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应用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小苏打对糙米蒸煮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张毅力,梅冬旭,李行,韩文芳,杨英,李江涛,夏旭
食品科学 2022, 43 (
16
): 19-2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904-047
摘要
(
985
)
HTML
(
39
)
PDF
(6027KB)(
201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小苏打对糙米饭蒸煮特性——糙米饭的外观形貌、微观结构、色度、质构特性和米汤中支链淀粉分支链长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苏打溶液蒸煮糙米可使糙米皮层发生皱缩或破裂,使糙米粒的吸水率和膨胀率分别从10.03%、212.30%显著提高至15.32%和224.50%,糙米蒸煮时间显著缩短。与BR-0.0糙米饭相比,添加小苏打蒸煮的糙米饭,其颗粒表面褶皱及裂纹结构更加明显、露白增多且黄色加深。米汤中淀粉的支链淀粉B2、B3、A链比例从7.834、2.458、24.922分别降低至6.81、1.893、24.036;其硬度从1 270.76 g降低至983.72 g;黏度的绝对值由85.79 g·s升高至113.71 g·s。糙米饭的综合感官评分增加,明显提高了糙米饭的食用品质。本研究表明蒸煮糙米时添加适宜质量浓度的小苏打可显著改善糙米饭的蒸煮食用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康文艺, 蒙丽君, 王莉, 屈姣姣, 刘丽军, 李昌勤
食品科学 2022, 43 (
1
): 1-13.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813-176
摘要
(
976
)
HTML
(
190
)
PDF
(1929KB)(
849
)
可视化
收藏
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除了含有黄酮、挥发油、有机酸、萜和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外,多糖作为花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近5 年内报道的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中多糖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促进花中多糖的深入研究,为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β-1,3-葡聚糖酶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魏夏森 余赛男 张哲一 高海燕 秦臻
食品科学 0, (
): 0-0.
摘要
(
949
)
PDF
(4235KB)(
298
)
可视化
收藏
β-1,3-葡聚糖酶是一类能够特异性水解β-1,3-葡聚糖中β-1,3-糖苷键的酶类,生成的产物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寡糖或单糖。β-1,3-葡聚糖酶在食品功能寡糖制备、果蔬保鲜、生物医药、植物抗病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已发现的β-1,3-葡聚糖酶主要归属于12 个糖苷水解酶家族(glycoside hydrolases, GH),包括GH16、GH17、GH55、GH64、GH81、GH128和GH132等。β-1,3-葡聚糖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昆虫中,因来源和序列进化关系的差异,其结构和催化功能也呈现多样性。酶的结构与功能是探索酶催化反应机理、挖掘酶催化特性以及酶分子改造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从β-1,3-葡聚糖酶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β-1,3-葡聚糖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β-1,3-葡聚糖酶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天然抗氧化剂对鱼糜及鱼糜制品抗氧化能力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励建荣, 王忠强, 仪淑敏, 李学鹏, 徐永霞, 周小敏, 王明丽
食品科学 2021, 42 (
21
): 1-7.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806-088
摘要
(
938
)
HTML
(
163
)
PDF
(2493KB)(
745
)
可视化
收藏
鱼糜及鱼糜制品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在冷藏鱼糜及鱼糜制品贮藏和运输中极易发生脂肪氧化和蛋白质氧化,使风味、品质以及凝胶特性降低。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抑制鱼糜及鱼糜制品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天然抗氧化剂相对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具有更安全、更高效等优点。因此,在鱼糜及鱼糜制品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剂是一种更为安全可接受的抗氧化手段,能有效抑制蛋白质降解、脂肪氧化、腥味增加及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等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产品品质、风味和凝胶特性。本文主要综述了天然抗氧化剂的种类、来源、抗氧化作用机理以及其对鱼糜及鱼糜制品的影响等,可为天然抗氧化剂在鱼糜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金属-多酚网络的组装、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焦婷,王稳航,程芸,张海艳,张文晖,张红杰
食品科学 2022, 43 (
1
): 232-239.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00814-182
摘要
(
749
)
HTML
(
68
)
PDF
(1752KB)(
348
)
可视化
收藏
多酚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金属-多酚网络(metal-polyphenol network,MPN)能发挥金属与多酚的协同效应,既具有金属离子赋予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多酚结构对各种表面的高亲和力,能吸附在纳米材料和生物界面等多种表面上,且结构更加稳定。近年来MPN发展迅猛,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了MPN的组装机制和组装原材料(主要是单宁酸和铁离子),简要介绍了一步共混沉积法和层层组装法两种组装方法及常见的表征方法,详细论述了MPN的抗菌性、抗氧化性、吸附性和pH值响应性等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等,并对MPN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经口给予透明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钊, 徐康, 王方, 郭彦南
食品科学 2021, 42 (
23
): 1-10.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729-347
摘要
(
741
)
HTML
(
115
)
PDF
(2518KB)(
600
)
可视化
收藏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中,具有保湿、润滑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参与到伤口愈合、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多个生物过程中。HA作为重要的医疗和美容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妆用品。2021年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批准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可应用于普通食品添加。口服作为最理想和经济、方便的给药方式,具有更高的使用依从性。本文综述了目前已发表的经口给予HA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途径,以及其对于不同组织、器官的保护功能,并结合药理、毒理研究为新型口服HA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高大众对于口服HA的正确认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挤压对大豆蛋白构象及其组织化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
朱秀清, 栾滨羽, 黄雨洋, 王逢秋节, 李杨
食品科学 2022, 43 (
3
): 1-9.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716-191
摘要
(
692
)
HTML
(
127
)
PDF
(2614KB)(
524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挤压技术的发展,以大豆蛋白为主要原料经过挤压加工制成具有明显组织化结构的素肉制品技术以及蛋白组织化结构形成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大豆素肉的宏观组织化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挤压过程中大豆蛋白构象及其对组织化结构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概述大豆蛋白分子构成,并总结了挤压对大豆蛋白构象和功能性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挤压参数对大豆蛋白分子结构和功能性的影响和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形成机制,并概括了挤压大豆蛋白构象表征手段,旨在为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高通量测序分析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
张琪,朱丹,牛广财,颜飞翔,魏文毅,朱磊,王思溥
食品科学 2022, 43 (
8
): 158-16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128-326
摘要
(
678
)
HTML
(
36
)
PDF
(2825KB)(
158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寻沙棘酵素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时期的沙棘酵素液进行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析共得到25 个门,57 个纲,149 个目,239 个科,422 个属,601 个种;在门水平上进行群落组成分析,共得到5 种优势菌门,分别为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未知细菌菌门(unclassified_k__norank_d__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Cyan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门,在前期(F22_Q)、中期(F22_Z)和后期(F22_H)3 个发酵阶段的相对丰度分别为93.28%、66.59%和35.40%;在属水平上共有5 种优势菌,分别为norank_f__norank_o__Chloroplast、雷尔氏菌(Ralstonia)、unclassified_k__norank_d__Bacteria、norank_f__Mitochondria、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其中,norank_f__norank_o__Chloroplast为绝对优势菌属,相对丰度范围为35.39%~93.28%;通过样本层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 个发酵阶段可聚为两类,前期(F22_Q)和中期(F22_Z)聚为一类,后期(F22_H)为一类。本研究揭示了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为沙棘酵素发酵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酵母与乳酸菌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豪栋,杨昳津,林高节,马家欢,倪燮邻,邵毅恒,牟志勇,宋馨,艾连中,夏永军
食品科学 2022, 43 (
9
): 268-274.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129-344
摘要
(
579
)
HTML
(
51
)
PDF
(1971KB)(
320
)
可视化
收藏
酵母与乳酸菌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发酵体系中的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研究发酵体系中酵母-乳酸菌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食品功能的关系,对发酵进程的正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酵母与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协同/拮抗作用、营养代谢产物交换、群体感应及生物膜包被等相互作用模式,探讨了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对改善发酵食品风味质构、缩短发酵周期、提升产品益生特性等的积极作用。最后,对酵母-乳酸菌作为组合发酵剂进行强化发酵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食品感官科学研究:挑战与可能
陈建设,刘源,师锦刚
食品科学 2022, 43 (
19
): 1-7.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415-183
摘要
(
569
)
HTML
(
94
)
PDF
(3008KB)(
654
)
可视化
收藏
食品感官科学作为食品科学属下的一门独立学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传统的食品感官科学研究主要以材料科学的方法为研究手段,关注食品的结构和组成成分,而忽视了消费者个体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行为对食品感官的重要影响。本文从食品感官的基本概念切入,从不同视角剖析食品感官科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进而讨论当代食品感官研究的挑战和可能突破的领域方向,以期引发我国食品感官科学工作者的更多思考和争论,共同推动食品感官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9 种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郑瑞生,王巧燕,张冰泉,李丹萍,邹菊琴,郑宗平
食品科学 2022, 43 (
14
): 353-359.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710-103
摘要
(
559
)
HTML
(
30
)
PDF
(2187KB)(
200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食用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蓝圆鲹、蓝点马鲛等9 种近海鱼的头、尾、皮、骨、鱼肉和内脏中铅(Pb)、镉(Cd)、铬(Cr)、总砷(As)、无机砷和总汞(Hg)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4 组样品中有9 组Cr含量超过国家标准(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超标率16.67%;7 组样品Cd含量超标,超标率12.96%;2 组样品Pb含量超标,超标率3.70%;无机As、总Hg含量均未超标。分析近海鱼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54 组样品中有7 组鱼内脏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12.96%;鱼头、鱼尾各有3 组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5.56%;鱼肉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r污染最为严重,Cd次之,之后是Pb。无机As及总Hg相对污染指数最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沙丁鱼内脏最高,达到3.877,处于重度污染级别。蓝圆鲹、蓝点马鲛、鲭鱼和金线鱼的内脏的综合污染指数属于中度污染级别。所有鱼肉组织的单一和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系数均小于1。由此可见,近海鱼中内脏重金属污染较严重,但鱼肉食用均安全。本研究将为近海鱼类的日常食用及其下脚料综合开发提供安全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RPA、RAA及ERA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王帅 杨艳歌 吴占文 李红娜 李涛 孙冬梅 袁飞
食品科学 0, (
): 0-0.
摘要
(
558
)
PDF
(610KB)(
136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其中生物(微生物)因子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而由于等温扩增技术不需依赖复杂的仪器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生物成分检测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研究,尤其是新发展起来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和酶促重组等温扩增技术(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这三种等温扩增技术相对于其他等温扩增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更温和,引物设计更简单等优点,且检测原理相似,因此本文对这三种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原理、概念以及近年来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概括了其在食品检测中的优势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4D打印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赵钰博 张浪 陈倩 孔保华 刁新平
食品科学 0, (
): 0-0.
摘要
(
548
)
PDF
(1316KB)(
235
)
可视化
收藏
3D打印技术虽然在材料、打印机和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目前其只能用于打印静态结构。4D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技术的延伸,可以促使打印材料的结构、形状以及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实现打印材料由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的转变。4D打印技术作为来新兴的数字化生产技术,其早期主要应用于医学和工业领域。近几年,4D打印技术逐渐在食品领域得到了一些应用。通过4D打印可以设计并生产出营养价值更高、感官品质更佳的新型食品。本文综述了4D打印食品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打印设备,并进一步地论述了4D打印技术在食品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优势,最后展望了4D打印食品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方竹笋品质的影响
汪楠, 张甫生, 阚建全, 杨金来, 吴良如, 郑炯
食品科学 2022, 43 (
11
): 180-18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602-030
摘要
(
544
)
HTML
(
23
)
PDF
(3473KB)(
113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方竹笋品质的影响,采用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自然解冻、20 ℃水浴解冻和50 ℃水浴解冻5 种方式对方竹笋进行处理,测定了解冻后竹笋的汁液流失、硬度、色泽、基本成分、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力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PAL)活力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5 种解冻方式的解冻时间差异显著(P<0.05),微波解冻时间比自然解冻缩短了97%;解冻后的汁液流失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解冻>50 ℃水浴解冻>微波解冻>20 ℃水浴解冻>超声波解冻,解冻后汁液流失较高的竹笋硬度较小。超声波解冻对竹笋的色泽影响最小,?E为1.72,且营养品质保持得较好,VC含量是自然解冻组的1.35 倍。不同解冻方式竹笋的PPO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解冻竹笋的POD和PAL活力最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自然解冻对方竹笋组织结构的破坏最大,超声波解冻的方竹笋组织结构保持得较好。本研究可为速冻方竹笋适宜解冻方法的选择及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猕猴桃多酚在羊肉反复冻融过程中的改善肉质和延缓氧化作用
张朵朵,刘永峰,古明辉,杨泽莎,张昊阳
食品科学 2022, 43 (
16
): 36-4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1009-074
摘要
(
541
)
HTML
(
19
)
PDF
(3257KB)(
130
)
可视化
收藏
反复冻融会造成羊肉品质下降,为明确猕猴桃疏果多酚在羊肉反复冻融中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持羊肉品质、延缓羊肉氧化、延长冻融羊肉货架期的目的。本研究用猕猴桃疏果多酚、表儿茶素、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 hydroquinone,TBHQ)对羊肉浸泡,进行1、3、5 次冻融处理,测定羊肉汁液流失率、显微结构、物性指标、pH值、色泽及肌红蛋白氧化状态、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及羊肉脂肪酸相对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汁液流失值呈增加趋势,在冻融结束时,疏果多酚组的汁液流失率较表儿茶素、TBHQ及空白组分别降低了17.57%、16.83%和40.10%(P<0.05);在冻融期间,羊肉在疏果多酚处理下有利于维持其肌纤维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减缓冻融羊肉硬度过度降低(P<0.05);pH值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冻融5 次结束后,疏果多酚组的pH值最高且比表儿茶素组显著升高了4.55%(P<0.05);羊肉的a*值和氧合肌红蛋白相对含量均随着冻融次数增加而降低,而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冻融结束时,疏果多酚组的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最低为34.01%(P<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TBARS值呈上升趋势,在冻融5 次时,疏果多酚组的TBARS值比表儿茶素组、TBHQ组及空白组显著降低了11.92%、16.12%和28.21%(P<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羊肉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保持稳定,疏果多酚组的MUFA相对含量在冻融3 次达到最高值为56.59%;4 组羊肉的TVB-N值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冻融期间,疏果多酚组的TVB-N值都显著低于其余3 组(P<0.05)。因此,猕猴桃疏果多酚能改善羊肉的品质,延缓氧化,同时有利于猕猴桃疏果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赖美伶,李安琦,王巧平
食品科学 2022, 43 (
17
): 326-331.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616-190
摘要
(
536
)
HTML
(
32
)
PDF
(1785KB)(
426
)
可视化
收藏
大量研究表明食物中常量营养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有重要影响,但不同的研究所得结果不尽相同,因此尚不完全清楚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究竟有何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的具体影响进行综述,发现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物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改善睡眠质量。本文旨在从膳食营养素角度出发为改善睡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微生物利用一碳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傅晓莹,乔玮博,史硕博
食品科学 2023, 44 (
3
): 1-11.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827-327
摘要
(
534
)
HTML
(
84
)
PDF
(3099KB)(
308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肉类、乳制品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给我国食品蛋白的供应带来了较大挑战。微生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等一碳化合物生产高质量的单细胞蛋白,这种新型蛋白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建立微生物蛋白绿色生物制造的食品蛋白生产体系,对保障国家食物蛋白供给安全十分重要。此外,微生物转化一碳化合物制备单细胞蛋白的过程还可以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总结微生物单细胞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述近年来微生物利用一碳化合物高效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进展;阐述天然一碳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网络机制以及改造前景;展望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微生物从一碳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前景,旨在为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的商业化生产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