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春龙1,2,邱奇琦1,2,印遇龙1,2,3,阮 征1,2,*. 薄层色谱-苯酚硫酸法分析大豆低聚糖中棉籽糖含量[J]. 食品科学, 2010, 31(16): 200-203. |
[2] |
王璇琳, 李素波, 高红伟, 田曙光, 宫锋, 章扬培. 重组α-半乳糖苷酶酶解大豆低聚糖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12): 222-226. |
[3] |
王秋霜, 应铁进. 大豆制品生产废水综合开发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7, 28(9): 594-599. |
[4] |
向小丽, 杨立怡, 孙怡, 叶红, 麻浩, 曾晓雄.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豆和大豆低聚糖浆中糖的组成与含量[J]. 食品科学, 2007, 28(12): 412-415. |
[5] |
赵秀红, 李长彪, 刘长江, 张春红, 刘欣, 王传杰, 李小成, 孟宪军. 酶法改性大豆低聚糖免疫功能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7(11): 495-497. |
[6] |
王华博, 程裕东, 包海蓉. 大豆副产品中功能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J]. 食品科学, 2005, 26(9): 562-566. |
[7] |
刘俏, 权春善, 范圣第. 中空纤维膜提取大豆低聚糖膜污染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4, 25(12): 75-78. |
[8] |
熊泽, 邵伟. 大豆低聚糖提取工艺及在发酵酸豆奶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科学, 2002, 23(8): 83-84. |
[9] |
高文宏, 石彦国, 李国基, 于淑娟, 高大维. 大豆低聚糖提取中超滤膜的选择[J]. 食品科学, 2000, 21(5): 15-20. |
[10] |
尤新. 功能食品配料──新型低聚糖[J]. 食品科学, 1995, 16(11): 41-44. |
[11] |
金其荣, 徐勤. 大豆低聚糖生产、生理功能及其应用[J]. 食品科学, 1994, 15(11): 7-12. |
[12] |
郭顺堂.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特性及利用价值[J]. 食品科学, 1992, 13(8): 1-3. |
[13] |
葛文光.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特性与在食品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1989, 10(9): 23-28. |
[14] |
曾强. 花生乳饮料[J]. 食品科学, 1989, 10(4): 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