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 2013年影响因子

    2014年影响因子

    2015年影响因子

    2016年影响因子

    2017年影响因子

    2018年影响因子

    2019年影响因子

    2020年影响因子

    2021年影响因子

    2022年影响因子


    《食品科学》2022年影响因子持续上升、连续20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1篇文章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21)”、14篇入选“2021年度F5000论文”

          2022年12月29日,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举办的“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会”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举行,会议发布的202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显示《食品科学》的相关指标为:


         该数据显示:《食品科学》核心影响因子由2021年的1.745稳步提高到2.035,再创历史新高。《食品科学》杂志在27本食品科学技术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总分均排名第一。

         2022年10月31日,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编制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2版》正式发布。延续了前几年的好成绩,今年《食品科学》的影响力指数(CI)及各项影响因子(JIF)在全国“食品科学技术”52种学术期刊中排名依旧蝉联第一。数据显示,《食品科学》影响力指数(CI)在本学科全国52种期刊排序位居第一的同时,期刊综合影响因子由2021年的2.187上升到2.492,复合影响因子由2021年的2.862上升至3.472,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由2021年的1.981上升至2.279,这三项数据也均在本学科全国52种期刊排序位居第一。


         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同时发布会正式公布了“202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食品科学》连续20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依然是食品类科技期刊惟一一本获此殊荣的期刊。同时,《食品科学》1篇文章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21)”、14篇入选“2021年度F5000论文”。



    《食品科学》连续20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1篇文章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邱娟, 沈建东, 翁凌, 等. 利用牡蛎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 2017, 38(16): 165-172.

       



    1篇文章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1]周彦强, 吴光斌, 陈发河. 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黄秋葵多糖的单糖组成[J]. 食品科学, 2019, 40(4): 266-271. 

    [2]张媛媛, 张彬. 苯酚-硫酸法与蒽酮-硫酸法测定绿茶茶多糖的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 2016, 37(4): 158-163.
    [3]李娜娜, 束廷廷, 梁艳英, 等. 不同采收期对爱格丽葡萄酒及蒸馏酒香气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8, 39(2): 215-221.
    [4]李俊芳,马永昆,张 荣,等. 不同果桑品种成熟桑椹的游离氨基酸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J]. 食品科学, 2016, 37(14): 132-137.
    [5]李贺贺, 胡萧梅, 李安军, 等.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分析古井贡酒中香气成分[J]. 食品科学, 2017, 38(4): 155-164.
    [6]于林, 陈舜胜, 王娟娟, 等. 茶多酚改性胶原蛋白-壳聚糖可食性复合膜对冷藏斜带石斑鱼的保鲜效果[J]. 食品科学, 2017, 38(3):220-226.
    [7]陆宽, 王雪雅, 孙小静, 等. 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贵州不同品种辣椒发酵后挥发性成分[J]. 食品科学, 2018, 39(4): 199-205.
    [8]郭宏垚, 李冬, 雷雄, 等. 花椒多酚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及动力学分析[J]. 食品科学, 2018, 39(2): 247-253.
    [9]刘敏, 赵欣, 阚建全, 等. 黄原胶对莲藕淀粉糊化性质及流变与质构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8, 39(6): 45-50.
    [10]王辉, 田寒友, 李文采, 等.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冷冻猪肉贮藏时间快速判别方法[J]. 食品科学, 2019,40(2):269-274.
    [11]王守伟, 孙宝国, 李石磊, 等.生物培育肉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J].食品科学, 2021, 42(15): 1-9.
    [12]傅玲琳, 王彦波. 食物过敏: 从致敏机理到控制策略[J]. 食品科学, 2021, 42(19): 1-19.
    [13]胡玥, 杨水兵, 余海霞, 等. 微冻保鲜方法对带鱼品质及组织结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 37(18): 290-297.
    [14]吕小京, 操德群, 徐年军. 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法制备海洋微藻微拟球藻抗氧化肽工艺[J]. 食品科学, 2018, 39(6):183-188.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高其整体水平,更好地宣传和利用我国的优秀学术成果,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选优秀学术论文,建设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F5000)”,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该项目通过定量分析遴选和同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择优选取各学科前1%高被引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后者提供F5000论文在Web of Science中(SCI论文)被引情况及其引用链接。未来,F5000将进入科睿唯安的Incites评价数据库系统平台,成为Web of Science的一部分。    


          《食品科学》编辑部全体同仁在此对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我刊的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及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发布日期:2023-01-04 浏览: 8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