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 2024, Vol. 45 ›› Issue (20): 206-213.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31123-183
卢春霞, 徐俊豪, 余杰, 尤晓慧, 陈亚, 李朝盛, 李红敏, 姬勇, 唐宗贵, 罗路云
LU Chunxia, XU Junhao, YU Jie, YOU Xiaohui, CHEN Ya, LI Chaosheng, LI Hongmin, JI Yong, TANG Zonggui, LUO Luyun
摘要: 为探究涪陵榨菜在“三腌三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情况,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与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并探讨了涪陵榨菜在自发酵过程中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及其显著差异代谢途径。结果表明,不同腌制阶段榨菜中共检测到627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酯类、杂环化合物、萜类、醛类、酮类、醇类、芳烃、酚类、胺类、含硫化合物、酸类、卤代烃、含氮化合物等。不同腌制阶段榨菜中差异显著挥发性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一腌阶段与对照组的特有差异挥发性成分为157 个,二腌与一腌阶段组的特有差异挥发性成分为28 个,三腌与二腌阶段组的特有差异挥发性成分为1 个。经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差异挥发性成分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包括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二萜类生物合成、单萜类生物合成、咖啡因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本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分析了发酵榨菜的特异代谢产物,可为涪陵榨菜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