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健,梁井瑞,韩宗正,任建威,赵媛,李伟,王剑,冯晓慧.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藻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J]. 食品科学, 2021, 42(3): 85-91. |
[2] |
刘丽丽,刘玉垠,王杰,赵小娜,鲁周民. 枇杷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5): 306-314. |
[3] |
李安琪,杨曦,张菡,郭玉蓉. 多糖的乳化特性及其在乳液食品质构属性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23): 322-328. |
[4] |
王君文,韩旭,李田甜,于国萍. 乳化剂稳定乳液的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21): 303-310. |
[5] |
高雅文,李鸿梅,郑鸿雁,史军花. 响应面法优化熟酱稳定性工艺条件[J]. 食品科学, 2019, 40(24): 281-286. |
[6] |
谢燕萍,张修齐,蔡志祥,张洪斌. 单月桂酸甘油酯接枝改性阿拉伯胶及其乳化性能[J]. 食品科学, 2019, 40(18): 28-34. |
[7] |
洪泽翰,吴婉仪,李 璐,李 雁,解新安. 不同大分子乳化剂构建番茄红素纳米乳液的体外消化规律比较[J]. 食品科学, 2019, 40(10): 1-7. |
[8] |
吴彩云,吴天祥,朱俊杰,刘 昕,赵群丽. 对羟基苯甲醛等3 种天麻成分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 37(7): 83-87. |
[9] |
吕真真,焦中高,刘杰超,刘 慧,张春岭,杨文博. 响应面试验优化苦杏仁粕中苦杏仁苷提取工艺及其高效离心分配色谱纯化[J]. 食品科学, 2016, 37(24): 74-80. |
[10] |
张清安1,范学辉1,2,牟朝丽3,宋 云1,唐荣桢1. 超临界CO2处理对苦杏仁皮不溶性膳食纤维部分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5, 36(6): 1-5. |
[11] |
尹永祺1,吴进贤1,刘春泉2,李大婧2,杨润强1,顾振新1,*. 低氧胁迫下发芽玉米淀粉特性及高γ-氨基丁酸玉米饮料开发[J]. 食品科学, 2014, 35(6): 234-239. |
[12] |
穆谈航1,吴凤凤1,周 戈2,赵建伟1,徐学明1,*,刘 沙3. 蔗糖酯和单甘酯对速冻韭菜水饺馅品质控制作用的比较[J]. 食品科学, 2014, 35(22): 282-286. |
[13] |
申 辉1,范学辉1,张清安1,2,*,李玉梅1. 苦杏仁皮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特性分析[J]. 食品科学, 2014, 35(20): 6-10. |
[14] |
张清安,范学辉,武海波,田呈瑞. 苦杏仁多酚氧化酶的理化特性[J]. 食品科学, 2014, 35(15): 132-135. |
[15] |
杨生辉,罗光宏*,祖廷勋,王丹霞,陈天仁. 葛根螺旋藻复合片配方和生产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 2014, 35(14): 6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