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琛,姜楠,田文雪,王儒红,栾滨羽,史海粟,武俊瑞,乌日娜,岳喜庆. Δ12/Δ15脂肪酸脱饱和酶在发酵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3): 296-310. |
[2] |
陈伟,李杨,谷新晰,谈苏慧,卢海强. 腌制臭鸡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关键物质含量测定[J]. 食品科学, 2020, 41(22): 158-165. |
[3] |
刘飞翔,董其惠,吴蓉,邱益彬,黄燕燕,苏二正. 不同国家和地区传统发酵食品及其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21): 338-350. |
[4] |
李彬彬,徐 晔,牛淑慧,张 楠,李 玮,宋桂森,张若瑶,杨 勇. 食品中生物胺含量及生物胺氧化酶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9, 40(1): 341-347. |
[5] |
雷忠华,陈聪聪,陈 谷. 基于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的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3): 330-337. |
[6] |
王 刚1,邢家溧1,印伯星2,房东升2,田丰伟1,刘小鸣1,张秋香1,张 灏1,陈 卫1,3,*. 泡菜、豆酱中产香酵母菌的筛选及其在面包制作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4, 35(23): 155-160. |
[7] |
冯婷婷1,2,方 芳1,2,*,杨 娟1,2,陈 坚1,2,堵国成1,2. 食品生物制造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消除[J]. 食品科学, 2013, 34(19): 360-366. |
[8] |
舒 畅1,2,吴春生1,2,钟慈平1,2,索化夷1,2,李 林1,2,*. 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J]. 食品科学, 2013, 34(15): 397-402. |
[9] |
马艳莉,李里特. 发酵食品酿造过程中组分和营养功能因子的变化及调控[J]. 食品科学, 2012, 33(3): 292-299. |
[10] |
聂志强,王?敏*,郑?宇. 三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2, 33(23): 346-350. |
[11] |
成 黎. 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保健功能与质量安全评价[J]. 食品科学, 2012, 33(1): 280-284. |
[12] |
努尔古丽;热合曼,陈晓红,古丽苏木;托克逊,董明盛. 清酒乳杆菌对新疆酸驼乳发酵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1, 32(13): 275-279. |
[13] |
许爱清1,2,李宗军1,*,王远亮1,文杰宇1. 应用PCR-DGGE技术检测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J]. 食品科学, 2010, 31(7): 317-322. |
[14] |
朱益波1,张建华2,毛忠贵2,齐 斌1,*. 基于高温瞬时α化大米酿造清酒的发酵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5): 209-213. |
[15] |
许伟, 张晓君, 李崎, 许泓瑜, 许正宏, 赵立平.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7, 28(12): 52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