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 2018, Vol. 39 ›› Issue (21): 219-223.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821033
戴宝玲1,2,肖英平2,孙凤来3,王佩佩1,2,桂国弘2,戴贤君1,杨 华2,*
DAI Baoling1,2, XIAO Yingping2, SUN Fenglai3, WANG Peipei1,2, GUI Guohong2, DAI Xianjun1, YANG Hua2,*
摘要: 为了解家禽屠宰场空气中微生物分布情况及其结构特点,在浙江选择一家禽定点屠宰场,以菌落总数为指标,比较分析屠宰前和屠宰后各屠宰区域空气沉降微生物的数量,并提取微生物DNA作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菌群结构。结果发现家禽屠宰场的不同屠宰区域空气沉降微生物数量有所差异,同时屠宰后微生物数量比屠宰前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屠宰后挂禽间菌落总数比屠宰前高出71%。高通量测序显示屠宰前和屠宰后不同屠宰区域空气沉降菌多样性、菌群结构、相对丰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分布于6 个门,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总的相对丰度在84%以上。在属的水平上,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为优势菌属,分别占36.90%和13%(在前10 个属中),此外,在前35 个属中,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埃希菌属(Escherichia)等条件致病菌属分别占33.75%、4.65%和0.90%。由此说明屠宰场不同屠宰区域沉降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各屠宰区域均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条件致病菌,研究为鸡肉微生物污染的溯源和完善家禽屠宰场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