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开发.花粉营养成分与花粉资源利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钱伯初.蜂花粉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6,2(2):1[3]任向楠,张红城,董捷.蜂花粉破壁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9,30(21):380-381[4] 曹龙奎,张学娟,孙洪斌,等. 玉米花粉破壁方法的试验研究I.超微粉碎破壁方法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2003, 28(1): 52-54[5]唐维,张星海.花粉破壁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29(2): 86-92[6] 周顺华,陶乐仁,徐斐.液氮淬冷法进行花粉破壁的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4(3): 233-237[7] 杨晓萍,余志勤.油菜花粉破壁方法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 23(6): 671-672[8] 李安平,谢碧霞,常银子,等.马尾松花粉破壁技术及其发酵饮料[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32(1): 11-13[9] 李永成.花粉生物破壁法的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4,10(3): 9-10[10] 董捷,李春阳,张红城,等.酶法处理对油菜花粉萌发孔通透性改善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8, 27(6): 103-106[11] 杨义雄,王宫.多酶体破壁提取蜂花粉中活性蛋白的工艺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 19(3):24-26[12] 卢挺.青藏高原油菜蜂花粉酶解破壁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8):126-127[13] 王永宁,卢挺,石玉平.油菜蜂花粉酶法破壁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 16(3): 228-230[14] 郝晓亮,王静,刘毅. 松花粉破壁方法的比较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05(11): 21-25[15] 何余堂,王婷,于洋,等.玉米花粉混合破壁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0):282-284[16] 杨月琴,胡凤祖,卢挺.青海油菜蜂花粉酶解破壁前后营养成分的比较[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100-102[17] 董捷,李春阳,张红城,等.酶法处理对油菜花粉萌发孔通透性改善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8, 27(6): 103-106[18] 董捷,张红城,李春阳,等.有机溶剂联合酶法处理对油菜花粉萌发孔通透性改善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11): 300-304[19] 王钦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23[20]郭勇.酶工程[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