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路,李蔚,车金鑫,欧阳秋丽,陶能国. p-茴香醛抑制柑橘酸腐病菌的作用机制[J]. 食品科学, 2020, 41(9): 133-138. |
[2] |
吴克刚,魏浩,柴向华,段雪娟,梁婉霞,廖经飞,沈雪荣. 八角水溶性膳食纤维对油脂乳液消化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0, 41(20): 68-75. |
[3] |
丁 巍,尚敏敏,赵 鹏,徐军伟,李 涛,余旭亚.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和psy基因表达量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7, 38(6): 62-67. |
[4] |
李 萍,舒 展,申晓霞,舒 婷. 超声波法制备八角茴香油-β-环糊精微胶囊及其表征分析[J]. 食品科学, 2017, 38(4): 243-249. |
[5] |
杨蓉蓉,王永丽,章建浩. 八角茴香提取物对风干鲈鱼加工贮藏过程中生物胺及微生物的抑制效应[J]. 食品科学, 2016, 37(2): 225-231. |
[6] |
王 婷,李鹏飞,袁 霖,宋小妹,顾迎迎,覃丽婷,雷福厚. 脱氢枞胺Schiff碱高分子铜配合物催化氧化茴香油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 2016, 37(2): 39-44. |
[7] |
刘 韬,李 荣*,张禄捷,姜子涛. 八角茴香叶中黄酮的微波提取及纯化[J]. 食品科学, 2015, 36(2): 30-35. |
[8] |
陈树兵1,孟 原2,施 瑛3,倪梅林1,莫燕霞1,贺小雨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酒中多种氯酚及氯代茴香醚[J]. 食品科学, 2012, 33(16): 146-149. |
[9] |
赵丽娟.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八角茴香中脂肪酸[J]. 食品科学, 2012, 33(12): 250-253. |
[10] |
李健,杨慧,黎晨晨,张若男. 八角茴香中精油和莽草酸的提取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 2011, 32(20): 30-33. |
[11] |
孙培培,黄明泉,孙宝国,刘丹. 茴香豆挥发性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11, 32(20): 200-205. |
[12] |
周凤英1,王 瑾2,王世让2,屈岩峰2,于殿宇2. 大豆粉末磷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10, 31(5): 44-47. |
[13] |
林太凤1,2,刘 阳1,王慧琴1,2,郑大威1,2,罗云敬1,2,张淑芬1,2. PSE-HPLC 法测定食品中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和2,6- 二叔丁基羟基甲苯[J]. 食品科学, 2010, 31(14): 254-257. |
[14] |
陈 颖1,孙 红2,张树斌2,王立安2,*. 肉色香蘑子实体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23): 214-217. |
[15] |
高蓉, 李稳宏, 李冬, 韦玮, 郭楠, 赵鹏. 八角茴香油臭氧化制备茴香醛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6): 174-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