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刘晗璐,张九凯,韩建勋,孙瑞雪,陈颖,刘冰.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的NFC和FC橙汁差异成分比较[J]. 食品科学, 2021, 42(6): 229-237. |
| [2] |
尹 培,楼乐燕,陈虹霖,陈健初,叶兴乾,刘东红. 真空油炸和常压油炸对紫甘蓝微观结构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9, 40(9): 41-47. |
| [3] |
郁杰,谢晶. ε-聚赖氨酸和L-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菠菜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9, 40(17): 277-283. |
| [4] |
刘 奕,程丽萍,蒋和体. 不同贮藏方式对橙汁胞香气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 37(6): 237-241. |
| [5] |
韩 智,李 申,马亚琴,窦华亭,龚 蕾,朱攀攀. 橙汁模拟体系非酶褐变产物及评价标准[J]. 食品科学, 2015, 36(22): 117-121. |
| [6] |
张晓丽,毛立新,范三红. 同步荧光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鉴别橙汁品质[J]. 食品科学, 2015, 36(18): 162-166. |
| [7] |
罗慧文,李 卓*. 超声波场中酶法合成L-抗坏血酸豆蔻酸酯及其抗氧化性[J]. 食品科学, 2014, 35(10): 115-120. |
| [8] |
牛丽影,郁 萌,吴继红,刘夫国,刘春泉. 固相微萃取条件对橙汁主要挥发性成分GC-FID测定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3, 34(22): 224-233. |
| [9] |
郭冬琴,戴木兰,周志钦,焦必宁,杨晓红. 橙汁腐败酵母菌的分子鉴定及其形态特征分析[J]. 食品科学, 2012, 33(9): 131-137. |
| [10] |
李星鑫,付一帆,周 宇,李 骥,潘思轶. 不同热力灭菌条件对锦橙汁品质的影响及其DNA稳定性分析[J]. 食品科学, 2012, 33(5): 109-113. |
| [11] |
王华1,刘俊轩1,2,马亚琴1. 哈姆林橙汁在贮藏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色泽变化[J]. 食品科学, 2012, 33(24): 321-324. |
| [12] |
王宇明,钟?瑞,王鲁峰,王思远,王可兴*. 加速试验条件下锦橙汁品质劣变关键指标评价[J]. 食品科学, 2012, 33(22): 308-313. |
| [13] |
孙术国,高彦祥,尹红,麻成金,王小虎. 橙汁饮料中β-胡萝卜素乳状液的稳定性[J]. 食品科学, 2012, 33(11): 99-103. |
| [14] |
胡 芹,杨晓红,郭冬琴,刘超怡,周志钦,焦必宁. 橙汁中两株条件致病酵母的形态及分子鉴定[J]. 食品科学, 2011, 32(9): 231-235. |
| [15] |
郑 炯1,2,唐会周1. 鲜榨橙汁香气成分的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J]. 食品科学, 2011, 32(6 ): 18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