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彩云,李洁,严守雷,王清章.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9): 283-292. |
[2] |
石元玥,杨宇帆,孔保华,王浩. 静电纺丝技术包埋天然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9): 319-327. |
[3] |
王明爽,姜涵骞,李林,张良,刘瑞海,李冬男,李斌. 基于果蔬原料的食品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J]. 食品科学, 2021, 42(7): 345-351. |
[4] |
宋玉欣,龚志华,张娇,贺麟,李兰兰,陈美艳,张杨玲,屈青云,肖文军. L-茶氨酸对高蛋白饮食诱导大鼠行为变化的干预作用[J]. 食品科学, 2021, 42(5): 187-192. |
[5] |
李云龙,赵月亮,范大明,王明福. 香辛料中植物化学物对肉制品品质及健康功效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5): 262-270. |
[6] |
骆靖阳,陆柏益.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食品大数据技术研究分析[J]. 食品科学, 2021, 42(5): 278-287. |
[7] |
康子悦,沈蒙,葛云飞,王娟,全志刚,肖金玲,王维浩,曹龙奎. 基于植物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小米粥中酚类化合物组成及其抗氧化性[J]. 食品科学, 2021, 42(4): 206-214. |
[8] |
徐艳阳,赵玉娟,高峰,王二雷,鲁海玲,李雪凤,姜雯雯,陈艳.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国人参不同部位中多酚类化合物[J]. 食品科学, 2021, 42(4): 240-246. |
[9] |
杨二林,赵浩安,徐元元,王悦,王银,曹炜. 枣花蜜酚类化合物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 食品科学, 2021, 42(3): 150-157. |
[10] |
高思薇,张健,张祺悦,李雯晖,李赫,于添,刘新旗. 富硒大豆肽的制备及体内吸收性分析[J]. 食品科学, 2021, 42(3): 165-172. |
[11] |
陈林玉,宋乐园,王云雨,卢梦如,顿彩云,杨青华,毕跃峰. 红小米化学成分与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21, 42(18): 218-224. |
[12] |
马蕾,孙小红,姜晶,梁建芬. 加工处理方式对玉米粉加工特性、营养特性和食用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17): 291-298. |
[13] |
李云龙,赵月亮,范大明,王明福. 表儿茶素对牛肉汤营养成分和风味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1, 42(16): 125-132. |
[14] |
周浩宇,俞明君,聂远洋,张鹏辉,杨伟,李波. 热加工方式对香菇营养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1, 42(15): 106-114. |
[15] |
张布克,史俊,潘迎捷,赵勇,刘海泉. 不同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异质性[J]. 食品科学, 2021, 42(14): 5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