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食品胶体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组分互作、未来食品结构设计及胶体营养学视角
    方亚鹏, 赵一果, 孙翠霞, 厉晓杨, 鲁伟
    食品科学    2022, 43 (15): 1-20.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0-123
    摘要1495)   HTML204)    PDF (15232KB)(1390)    收藏
    食品胶体一般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及其自组装所形成的多尺度微纳米构造。食品胶体作为食品结构的骨架基础,承载着食品的质构、风味、口感、稳定性、营养及健康特性,是维持食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食品胶体与食品组分互作、食品胶体与未来食品结构设计、食品胶体与细胞互作(胶体营养学)、食品胶体的体内代谢与安全性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食品胶体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展望食品胶体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促进该领域朝前沿方向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咸味感知与咸味肽的研究进展
    汪少芸, 黄心澄, 高婷婷, 陈旭, 黄建联, 蔡茜茜
    食品科学    2023, 44 (1): 1-13.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1103-030
    摘要1654)   HTML290)    PDF (4184KB)(1230)    收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向“健康化”发展。如何平衡“健康”与“美味”的关系,调味这一加工环节至关重要。咸味是5 种基本味觉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添加食盐来达到增咸的目的。食盐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钠离子摄入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组织均倡议低钠盐饮食,因此在不影响食品风味品质的前提下减少食盐添加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围绕咸味感知和减盐研究现状,重点针对咸味肽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咸味肽的来源、制备、纯化鉴定、协同增效作用和应用前景,为咸味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撑,推动减盐行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食品感官科学研究:挑战与可能
    陈建设,刘源,师锦刚
    食品科学    2022, 43 (19): 1-7.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415-183
    摘要488)   HTML93)    PDF (3008KB)(601)    收藏
    食品感官科学作为食品科学属下的一门独立学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传统的食品感官科学研究主要以材料科学的方法为研究手段,关注食品的结构和组成成分,而忽视了消费者个体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行为对食品感官的重要影响。本文从食品感官的基本概念切入,从不同视角剖析食品感官科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进而讨论当代食品感官研究的挑战和可能突破的领域方向,以期引发我国食品感官科学工作者的更多思考和争论,共同推动食品感官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化食品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与挑战
    李兆丰, 刘炎峻, 徐勇将, 王静, 陈坚, 刘元法
    食品科学    2022, 43 (11): 1-8.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324-292
    摘要901)   HTML132)    PDF (2229KB)(576)    收藏
    数字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食品行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数字化的发展为食品产业的转移/更新/革命带来了新机遇,既是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顺应国家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数字化食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食品原料物性、营养特性、人群营养特征等信息数据化和整合分析,与食品生物合成、食品重组、增材制造、智能化加工、智慧化物流、智慧化包装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后产生的食品,具备精准或定制化制造和供给的典型特征。目前,食品科学正在逐步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食品企业的深度融合来形成数字化食品的产业模式。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食品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应用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红葡萄酒的花色苷:来源、呈色与反应
    张欣珂 赵旭 刘沛通 段长青 李德美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8)      PDF (1684KB)(390)    收藏
    花色苷是贡献红葡萄酒颜色的一类重要物质,其对红葡萄酒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花色苷通过苯丙烷—类黄酮路径生物合成。在葡萄酒中,花色苷存在多种状态之间的平衡,其颜色表现也与花色苷分子的结构和形态密切相关。同时,花色苷并不稳定,会经过包括氧化在内的多种形式的降解。从酿造工艺角度来看,在发酵过程中花色苷从葡萄皮通过浸渍进入到酒液中,而在不同发酵阶段花色苷的含量及葡萄酒的颜色由于发酵条件和葡萄酒中组分的改变也不断变化。在陈酿过程中,花色苷会和其它的物质反应生成新的花色苷衍生物。花色苷和这些衍生物的变化也导致了在发酵、陈酿和储存过程中葡萄酒颜色不断变化。至今,尚未有文献系统性地对红葡萄酒中花色苷的来源及呈色原理,发生的反应以及在葡萄酒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本文针对葡萄酒中的花色苷类物质,围绕上述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红葡萄酒呈色和花色苷研究进行梳理,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凉粉草精油微乳液抗氧化和抗A375细胞增殖活性
    罗伟斌,曹扬建,吴尔文,赵振刚
    食品科学    2022, 43 (9): 1-9.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417-239
    摘要272)   HTML76)    PDF (3322KB)(355)    收藏
    本实验以凉粉草为原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凉粉草精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成分析,依据峰面积计算得到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为香树烯(25.53%)、β-石竹烯(19.31%)、异石竹烯(11.30%)、甲位葎草烯(8.30%)、佛术烯(7.62%)。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得到以吐温6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为2∶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Smix)为8∶2的凉粉草精油微乳液,且该微乳液经100、200 倍稀释后仍保持稳定。凉粉草精油经微乳液包埋后的抗氧化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略有提升,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和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PSC)分别提升为原来的2.6 倍和8.4 倍。此外,微乳液包埋同样提高了凉粉草精油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增殖抑制作用,凉粉草精油微乳化后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约为原来的1/5。综上,微乳液包埋较好地提升了凉粉草精油在水环境的抗氧化和抗A375细胞增殖活性,为凉粉草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牛乳脂肪球膜组分分离鉴定及其功能性研究进展
    王聪 费旭 王秀英 刘晓军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01)      PDF (897KB)(332)    收藏
    牛乳脂肪球膜是牛乳中脂肪球外表面包裹着的一层膜,在牛乳中的含量非常微小。但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以及潜在的食品加工应用潜力,关于其展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综述了牛乳脂肪球膜的分离制备技术、乳脂肪球膜的结构、组分鉴定分析、生理活性及其应用特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乳脂肪球膜在食品工业尤其是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食品鲜味研究热点:争议与功能
    刘源,朱忆雯,李明阳,张宁龙,王文利
    食品科学    2022, 43 (19): 8-16.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7-234
    摘要433)   HTML50)    PDF (2622KB)(322)    收藏
    鲜味作为5 种基本滋味之一,是蛋白质或/和L-氨基酸等含氮营养素摄入的信号,具有调味和生理功能调控双重角色,带给人愉悦的味觉体验和心理享受。鲜味科学的发展已逾百年,民众对鲜味的科学认知如鲜味(肽)味感以及鲜味成分的安全性等方面仍存争议。本文归纳了鲜味与鲜味肽的味感描述、鲜味代表物质谷氨酸钠(味精)的安全性以及鲜味的功能等研究热点,概述了鲜味的广义和狭义定义、鲜味肽的呈味多元性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鲜味安全性评价与调节食欲等方面的作用,为食品鲜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
    王斌 汪玲 闫华 姜启兴 于沛沛 夏文水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90)      PDF (2697KB)(318)    收藏
    荧光探针标记操作简单并且荧光的检测灵敏度比紫外-可见等传统方法高3~4个数量级,借助荧光探针测定分析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本实验通过制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壳寡糖单体,并灌胃给小鼠,借助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和荧光定量检测,分析聚合度2~5的壳寡糖单体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荧光标记的壳寡糖单体灌胃给小鼠 1 h后,在小鼠体内的荧光信号达到峰值,壳寡糖能吸收入血,能跨过血脑屏障分布到脑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肾和肝脏中,其次分布在心和脾,少量分布在肺和脑;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在肾和肝的分布量与聚合度呈正相关,而在血清、心、脾、肺和脑中的峰值分布量为壳二糖最多,壳四糖其次,壳五糖最少。明确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的体内吸收分布的差异性,对于壳寡糖功能活性的构效关系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壳寡糖的功能活性机制研究以及加快壳寡糖在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乳酸菌代谢低聚果糖/菊粉途径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赖鲸慧,祝元婷,陈媛,唐林,陈贵希,李建龙,刘书亮
    食品科学    2022, 43 (9): 364-372.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302-017
    摘要358)   HTML66)    PDF (2945KB)(318)    收藏
    合生元又称合生素,指益生元与益生菌结合使用的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合生元具有多种益处,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选择对其最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聚果糖和菊粉是合生元中常见的益生元,可被肠道内的乳酸菌选择性吸收,通过促进益生菌增殖的方式来改善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乳酸菌对低聚果糖和菊粉的代谢差异及代谢途径,并从分子水平阐述水解酶、转运系统、调控蛋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探明乳酸菌调控低聚果糖和菊粉的代谢网络提供依据;同时总结了近年来低聚果糖/菊粉合生元的应用,为益生元与益生菌的进一步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米糠非热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周晨光, 周瑶洁, 李斌, 胡煜骞, 刘天睿, 杨雯莉, 石吉勇, 邹小波
    食品科学    2023, 44 (23): 1-12.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30612-088
    摘要305)   HTML79)    PDF (6056KB)(311)    收藏
    米糠作为稻米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副产物,富含不饱和油脂、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及多种生物活性组分。然而,新鲜米糠稳定性较差、极易酸败变质,该问题已成为制约米糠综合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者针对米糠的非热稳定化处理技术开展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此,本文对米糠的营养组成、酸败机制和多种非热稳定化技术进行概述,旨在为大力开发米糠资源、提高米糠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乳制品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王起山,赵军英,魏鑫越,刘彦品,杨宝雨,陈历俊
    食品科学    2023, 44 (9): 245-258.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429-386
    摘要123)   HTML25)    PDF (3210KB)(308)    收藏
    骨质疏松症困扰着全球2亿患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发病率将不断增加,预防骨质疏松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乳制品基质、矿物质、维生素、乳蛋白、乳脂和乳糖调节肠道菌群对钙吸收和骨骼健康的作用机制,综述了强化添加VD、益生元和益生菌的乳制品对不同人群的干预效果及降低骨质疏松风险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乳制品与植物基替代品的干预功效,为乳制品精准干预改善骨骼健康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气味与滋味间相互作用对食品风味感知影响研究进展
    田怀香,郑国茂,于海燕,陈臣,娄新曼
    食品科学    2023, 44 (9): 259-269.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5-194
    摘要275)   HTML35)    PDF (3077KB)(304)    收藏
    食品风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因素,而风味感知的形成受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影响,利用气味与滋味间感知交互作用改善食品风味已成为最受关注的食品风味调控新方向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嗅觉与味觉间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的主要形成通路及机制,然后从静态感官分析和动态感官分析两个方面总结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结合相关文献案例分别综述气味物质对味觉感知(甜、咸、苦、鲜和酸)以及滋味物质对嗅觉感知的影响,旨在为食品加工过程风味品质的调控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两种马尾藻岩藻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构表征及其增强免疫和降血糖活性
    陈舒桐, 周庆玲, 杨睿宇, 王潇潇, 丁睿, 李瑞, 罗连响, 钟赛意
    食品科学    2024, 45 (1): 15-22.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30202-015
    摘要241)   HTML52)    PDF (5995KB)(302)    收藏
    分析和比较张氏马尾藻岩藻多糖(Sargassum zhangii fucoidan,SZ-Fuc)和半叶马尾藻岩藻多糖(Sargassum hemiphyllum fucoidan,SH-Fuc)的化学成分及结构、增强免疫和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SZ-Fuc硫酸基质量分数为(29.74±0.01)%,分子质量为111.28 kDa,表面结构较疏松,主链存在(→1)连接的岩藻糖、木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1→3)-和(1→4)-连接的木糖,(1→2)-连接的甘露糖,(1→3)-、(1→4)-和(1→6)-连接的半乳糖,(1→4)-和(1→6)-连接的葡萄糖。而SH-Fuc分子质量相对较大,为1 166.48 kDa;硫酸基质量分数较高,为(44.11±0.01)%;表面结构较紧实;主链包含(→1)、(1→3)-和(1→4)-连接的岩藻糖,(→1)、(1→4)-和(1→6)-连接的葡萄糖,(→1)和(1→2)-连接的甘露糖,(1→4)-连接的半乳糖。二者均具有多糖分支结构,均可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NO的释放量,并提高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环氧化酶的蛋白表达情况,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活性,其中SZ-Fuc增强免疫活性优于SH-Fuc,而后者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效果较好,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潜力。本研究可为两种马尾藻多糖在免疫调节和降血糖相关功能食品和营养食品方面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EGCG与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黄国,田泽鹏,薛丽莹,陈骐,王迪,衣艳娇,李萌,孙书境,隋晓楠
    食品科学    2022, 43 (12): 1-6.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508-081
    摘要344)   HTML47)    PDF (4077KB)(300)    收藏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中性条件下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7S)、大豆球蛋白(glycinin,11S)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EGCG与7S/11S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诱导了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发生变化。EGCG通过动态和静态方式猝灭7S/11S蛋白内源荧光。与7S蛋白相比,EGCG对11S蛋白的亲和力更高。EGCG与7S/11S蛋白的反应自发进行,两者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物质的量比1∶1的复合物。EGCG能够降低7S/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并随着EGCG浓度的增加,11S蛋白变化更加明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除氢键外,疏水相互作用也参与了复合物的形成。EGCG结合导致7S/11S蛋白二级结构发生不同变化,使蛋白质发生解折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果酒中香气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田怀香,熊娟涓,于海燕,陈臣,娄新曼
    食品科学    2022, 43 (19): 36-47.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412-131
    摘要306)   HTML46)    PDF (3153KB)(298)    收藏
    果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代谢酶引发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对其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生物调控手段不完善,香气形成机理不清晰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果酒产品的开发和品质提升。本文对不同果酒中香气化合物种类及其生成途径进行阐述,分析香气前体物质代谢和微生物发酵对果酒香气的贡献;从生物调控角度重点论述不同果酒发酵过程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微生物和酶对果酒香气化合物的影响机制,分析发酵菌种、发酵方式、微生物产酶能力及其酶活力大小等因素对果酒香气形成的作用,深入介绍微生物、酶同果酒香气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果酒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为建立以风味导向为基础的果酒定向调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高水分豌豆蛋白挤出物结构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刘潇, 秦鉴新, 李江华, 周景文, 陈坚
    食品科学    2023, 44 (5): 1-8.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1009-065
    摘要357)   HTML78)    PDF (4454KB)(296)    收藏
    本实验以豌豆蛋白为原料,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挤出物,探究高水分挤出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对挤出物结构及消化特性的影响。通过质构分析、组织化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表征挤出物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通过测定流变特性、蛋白质溶解度以及消化特性评价挤出物的结构性能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添加适量TG(0.25%~1.00%)促进了豌豆蛋白分子间交联,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提高了挤出物的消化率,促进游离氨基酸释放。然而添加过量TG(2.00%)则对挤出物纤维的形成以及消化特性起到抑制作用。TG添加量为1.00%时,制备的豌豆蛋白高水分挤出物组织化程度与营养价值较好。综上,高水分挤压-TG法联用加工工艺能够有效改善植物蛋白肉的结构及消化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不同处理方法对蛋黄及其组分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杨建荣 刘嘉涵 王跃猛 吴越 焦涵 吕建浩 李鑫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55)      PDF (1341KB)(293)    收藏
    蛋黄营养丰富,结构复杂,其主要组分为蛋黄颗粒(egg yolk granules, EYGs)与蛋黄浆质(egg yolk plasma, EYP)两部分。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同处理方法对蛋黄及其组分的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均具有较大影响,而蛋白质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可能直接决定其功能特性。因此,为明确不同处理方法对蛋黄及其组分理化性质、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盐腌处理、碱处理、热处理和酶法处理对蛋黄及其组分(EYGs和EYP)理化性质(表面疏水性、油脂渗出量、蛋白质溶解度等)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不同方法处理后蛋黄及其组分功能特性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后续建立蛋黄组分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提供更加明确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蛋白质适度加工:热聚集与凝胶品质阐述以及过度聚集的调控对策
    韩宗元,邵俊花,潘燕墨,程开兴,孙钦秀,魏帅,夏秋瑜,王泽富,刘书成
    食品科学    2023, 44 (9): 177-184.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416-201
    摘要183)   HTML26)    PDF (3108KB)(293)    收藏
    加热处理会引起肌肉蛋白质变性、聚集,最终使溶胶态蛋白质形成凝胶,其中聚集的速率、程度、形态和模式都会影响蛋白质凝胶的品质。我国传统的酱卤食品加热温度都不低于100 ℃,并且罐装食品一般采用二次加热的方式来延长货架期,这些都会导致蛋白质过度聚集,从而降低了水的流动性和蛋白质消化率,破坏了肉制品的品质,降低了产品的营养价值。本文通过Lumry-Eyring成核聚集(Lumry-Eyring nucleated polymerization,LENP)模型分析蛋白质聚集机制;阐释3 种蛋白质聚集模式,包括纤维聚集、水凝胶聚集以及无定形聚集。从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角度综述4 种过度热聚集行为的调控对策:pH值、氨基酸、多酚化合物、疏水型与还原型小分子能够有效抑制肌原纤维蛋白过度聚集,并改善热诱导蛋白质的凝胶性能;酪蛋白作为分子伴侣蛋白能够有效提高食品的热稳定性,降低蛋白质的聚集程度。综上,采用上述蛋白质聚集调控对策可以改善肉制品的凝胶和质构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提高益生菌耐加工贮藏稳定性和体内存活率的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朱荻, 陈莎男, 梅晓宏, 岳庆, 常茹欣, 李星, 刘斌, 张华磊, 韩小龙, 李媛
    食品科学    2023, 44 (21): 1-13.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30609-079
    摘要306)   HTML41)    PDF (3822KB)(291)    收藏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发挥诸多积极作用,但由于益生菌在加工贮藏和消化过程中会发生活性损失,直接口服益生菌很难达到预期的益生效果。递送载体是一种能够提高益生菌加工贮藏稳定性、胃酸胆盐耐受性以及肠道黏附定植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综述关注益生菌口服递送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益生菌制剂中常用的益生菌种类及其功能特性;分析了湿度、温度、pH值、氧气等体外环境及口腔、胃、小肠等体内环境对益生菌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微胶囊、水凝胶、油凝胶、纳米涂层、乳液、纳米纤维等不同递送载体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益生菌递送系统在降低成本、智能封装、共封装和人群实验中的应用做出展望,以期为开发贮藏稳定性高、肠道靶向递送和高活性的益生菌制剂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