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咸味感知与咸味肽的研究进展
    汪少芸, 黄心澄, 高婷婷, 陈旭, 黄建联, 蔡茜茜
    食品科学    2023, 44 (1): 1-13.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1103-030
    摘要1654)   HTML290)    PDF (4184KB)(1230)    收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向“健康化”发展。如何平衡“健康”与“美味”的关系,调味这一加工环节至关重要。咸味是5 种基本味觉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添加食盐来达到增咸的目的。食盐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钠离子摄入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组织均倡议低钠盐饮食,因此在不影响食品风味品质的前提下减少食盐添加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围绕咸味感知和减盐研究现状,重点针对咸味肽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咸味肽的来源、制备、纯化鉴定、协同增效作用和应用前景,为咸味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撑,推动减盐行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食品胶体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组分互作、未来食品结构设计及胶体营养学视角
    方亚鹏, 赵一果, 孙翠霞, 厉晓杨, 鲁伟
    食品科学    2022, 43 (15): 1-20.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0-123
    摘要1495)   HTML204)    PDF (15232KB)(1390)    收藏
    食品胶体一般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及其自组装所形成的多尺度微纳米构造。食品胶体作为食品结构的骨架基础,承载着食品的质构、风味、口感、稳定性、营养及健康特性,是维持食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食品胶体与食品组分互作、食品胶体与未来食品结构设计、食品胶体与细胞互作(胶体营养学)、食品胶体的体内代谢与安全性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食品胶体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展望食品胶体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促进该领域朝前沿方向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数字化食品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与挑战
    李兆丰, 刘炎峻, 徐勇将, 王静, 陈坚, 刘元法
    食品科学    2022, 43 (11): 1-8.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324-292
    摘要901)   HTML132)    PDF (2229KB)(575)    收藏
    数字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食品行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数字化的发展为食品产业的转移/更新/革命带来了新机遇,既是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顺应国家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数字化食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食品原料物性、营养特性、人群营养特征等信息数据化和整合分析,与食品生物合成、食品重组、增材制造、智能化加工、智慧化物流、智慧化包装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后产生的食品,具备精准或定制化制造和供给的典型特征。目前,食品科学正在逐步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食品企业的深度融合来形成数字化食品的产业模式。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食品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应用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β-1,3-葡聚糖酶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魏夏森 余赛男 张哲一 高海燕 秦臻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813)      PDF (4235KB)(289)    收藏
    β-1,3-葡聚糖酶是一类能够特异性水解β-1,3-葡聚糖中β-1,3-糖苷键的酶类,生成的产物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寡糖或单糖。β-1,3-葡聚糖酶在食品功能寡糖制备、果蔬保鲜、生物医药、植物抗病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已发现的β-1,3-葡聚糖酶主要归属于12 个糖苷水解酶家族(glycoside hydrolases, GH),包括GH16、GH17、GH55、GH64、GH81、GH128和GH132等。β-1,3-葡聚糖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昆虫中,因来源和序列进化关系的差异,其结构和催化功能也呈现多样性。酶的结构与功能是探索酶催化反应机理、挖掘酶催化特性以及酶分子改造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从β-1,3-葡聚糖酶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β-1,3-葡聚糖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β-1,3-葡聚糖酶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小苏打对糙米蒸煮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张毅力,梅冬旭,李行,韩文芳,杨英,李江涛,夏旭
    食品科学    2022, 43 (16): 19-2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904-047
    摘要802)   HTML37)    PDF (6027KB)(184)    收藏
    探讨小苏打对糙米饭蒸煮特性——糙米饭的外观形貌、微观结构、色度、质构特性和米汤中支链淀粉分支链长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苏打溶液蒸煮糙米可使糙米皮层发生皱缩或破裂,使糙米粒的吸水率和膨胀率分别从10.03%、212.30%显著提高至15.32%和224.50%,糙米蒸煮时间显著缩短。与BR-0.0糙米饭相比,添加小苏打蒸煮的糙米饭,其颗粒表面褶皱及裂纹结构更加明显、露白增多且黄色加深。米汤中淀粉的支链淀粉B2、B3、A链比例从7.834、2.458、24.922分别降低至6.81、1.893、24.036;其硬度从1 270.76 g降低至983.72 g;黏度的绝对值由85.79 g·s升高至113.71 g·s。糙米饭的综合感官评分增加,明显提高了糙米饭的食用品质。本研究表明蒸煮糙米时添加适宜质量浓度的小苏打可显著改善糙米饭的蒸煮食用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4D打印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赵钰博 张浪 陈倩 孔保华 刁新平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519)      PDF (1316KB)(202)    收藏
    3D打印技术虽然在材料、打印机和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目前其只能用于打印静态结构。4D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技术的延伸,可以促使打印材料的结构、形状以及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实现打印材料由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的转变。4D打印技术作为来新兴的数字化生产技术,其早期主要应用于医学和工业领域。近几年,4D打印技术逐渐在食品领域得到了一些应用。通过4D打印可以设计并生产出营养价值更高、感官品质更佳的新型食品。本文综述了4D打印食品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打印设备,并进一步地论述了4D打印技术在食品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优势,最后展望了4D打印食品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RPA、RAA及ERA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王帅 杨艳歌 吴占文 李红娜 李涛 孙冬梅 袁飞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513)      PDF (610KB)(120)    收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其中生物(微生物)因子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而由于等温扩增技术不需依赖复杂的仪器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生物成分检测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研究,尤其是新发展起来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和酶促重组等温扩增技术(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这三种等温扩增技术相对于其他等温扩增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更温和,引物设计更简单等优点,且检测原理相似,因此本文对这三种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原理、概念以及近年来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概括了其在食品检测中的优势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方竹笋品质的影响
    汪楠, 张甫生, 阚建全, 杨金来, 吴良如, 郑炯
    食品科学    2022, 43 (11): 180-18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602-030
    摘要513)   HTML23)    PDF (3473KB)(97)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方竹笋品质的影响,采用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自然解冻、20 ℃水浴解冻和50 ℃水浴解冻5 种方式对方竹笋进行处理,测定了解冻后竹笋的汁液流失、硬度、色泽、基本成分、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力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PAL)活力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5 种解冻方式的解冻时间差异显著(P<0.05),微波解冻时间比自然解冻缩短了97%;解冻后的汁液流失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解冻>50 ℃水浴解冻>微波解冻>20 ℃水浴解冻>超声波解冻,解冻后汁液流失较高的竹笋硬度较小。超声波解冻对竹笋的色泽影响最小,?E为1.72,且营养品质保持得较好,VC含量是自然解冻组的1.35 倍。不同解冻方式竹笋的PPO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解冻竹笋的POD和PAL活力最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自然解冻对方竹笋组织结构的破坏最大,超声波解冻的方竹笋组织结构保持得较好。本研究可为速冻方竹笋适宜解冻方法的选择及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9 种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郑瑞生,王巧燕,张冰泉,李丹萍,邹菊琴,郑宗平
    食品科学    2022, 43 (14): 353-359.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710-103
    摘要496)   HTML28)    PDF (2187KB)(135)    收藏
    为探究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食用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蓝圆鲹、蓝点马鲛等9 种近海鱼的头、尾、皮、骨、鱼肉和内脏中铅(Pb)、镉(Cd)、铬(Cr)、总砷(As)、无机砷和总汞(Hg)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4 组样品中有9 组Cr含量超过国家标准(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超标率16.67%;7 组样品Cd含量超标,超标率12.96%;2 组样品Pb含量超标,超标率3.70%;无机As、总Hg含量均未超标。分析近海鱼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54 组样品中有7 组鱼内脏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12.96%;鱼头、鱼尾各有3 组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5.56%;鱼肉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r污染最为严重,Cd次之,之后是Pb。无机As及总Hg相对污染指数最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沙丁鱼内脏最高,达到3.877,处于重度污染级别。蓝圆鲹、蓝点马鲛、鲭鱼和金线鱼的内脏的综合污染指数属于中度污染级别。所有鱼肉组织的单一和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系数均小于1。由此可见,近海鱼中内脏重金属污染较严重,但鱼肉食用均安全。本研究将为近海鱼类的日常食用及其下脚料综合开发提供安全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
    王斌 汪玲 闫华 姜启兴 于沛沛 夏文水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90)      PDF (2697KB)(318)    收藏
    荧光探针标记操作简单并且荧光的检测灵敏度比紫外-可见等传统方法高3~4个数量级,借助荧光探针测定分析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本实验通过制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壳寡糖单体,并灌胃给小鼠,借助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和荧光定量检测,分析聚合度2~5的壳寡糖单体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荧光标记的壳寡糖单体灌胃给小鼠 1 h后,在小鼠体内的荧光信号达到峰值,壳寡糖能吸收入血,能跨过血脑屏障分布到脑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肾和肝脏中,其次分布在心和脾,少量分布在肺和脑;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在肾和肝的分布量与聚合度呈正相关,而在血清、心、脾、肺和脑中的峰值分布量为壳二糖最多,壳四糖其次,壳五糖最少。明确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单体的体内吸收分布的差异性,对于壳寡糖功能活性的构效关系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壳寡糖的功能活性机制研究以及加快壳寡糖在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六个产地香椿主要活性成分及风味特征差异分析
    张剑辉 张梦琪 蔡世佳 姜凯丽 马珞珞 马倩云 王颉 孙剑锋 王文秀
    食品科学   
    录用日期: 2022-09-28

    12. 食品感官科学研究:挑战与可能
    陈建设,刘源,师锦刚
    食品科学    2022, 43 (19): 1-7.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415-183
    摘要488)   HTML93)    PDF (3008KB)(601)    收藏
    食品感官科学作为食品科学属下的一门独立学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传统的食品感官科学研究主要以材料科学的方法为研究手段,关注食品的结构和组成成分,而忽视了消费者个体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行为对食品感官的重要影响。本文从食品感官的基本概念切入,从不同视角剖析食品感官科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进而讨论当代食品感官研究的挑战和可能突破的领域方向,以期引发我国食品感官科学工作者的更多思考和争论,共同推动食品感官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及其运载体系研究进展
    田艳杰 石爱民 刘红芝 代蕾 刘哲 王强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76)      PDF (414KB)(258)    收藏
    白藜芦醇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葡萄、花生、虎杖等植物中的天然多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药品及日化品领域都有广泛研究。但由于其性质不稳定、水溶性差等特点,限制了应用范围,因此,利用运载体系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是一个关键研究方向。本文总结了白藜芦醇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并对近年来有关白藜芦醇的运载体系进行综述,提出现有运载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白藜芦醇的运载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赖美伶,李安琦,王巧平
    食品科学    2022, 43 (17): 326-331.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616-190
    摘要471)   HTML30)    PDF (1785KB)(149)    收藏
    大量研究表明食物中常量营养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有重要影响,但不同的研究所得结果不尽相同,因此尚不完全清楚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究竟有何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的具体影响进行综述,发现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物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改善睡眠质量。本文旨在从膳食营养素角度出发为改善睡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猕猴桃多酚在羊肉反复冻融过程中的改善肉质和延缓氧化作用
    张朵朵,刘永峰,古明辉,杨泽莎,张昊阳
    食品科学    2022, 43 (16): 36-45.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1009-074
    摘要465)   HTML17)    PDF (3257KB)(114)    收藏
    反复冻融会造成羊肉品质下降,为明确猕猴桃疏果多酚在羊肉反复冻融中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持羊肉品质、延缓羊肉氧化、延长冻融羊肉货架期的目的。本研究用猕猴桃疏果多酚、表儿茶素、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 hydroquinone,TBHQ)对羊肉浸泡,进行1、3、5 次冻融处理,测定羊肉汁液流失率、显微结构、物性指标、pH值、色泽及肌红蛋白氧化状态、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及羊肉脂肪酸相对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汁液流失值呈增加趋势,在冻融结束时,疏果多酚组的汁液流失率较表儿茶素、TBHQ及空白组分别降低了17.57%、16.83%和40.10%(P<0.05);在冻融期间,羊肉在疏果多酚处理下有利于维持其肌纤维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减缓冻融羊肉硬度过度降低(P<0.05);pH值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冻融5 次结束后,疏果多酚组的pH值最高且比表儿茶素组显著升高了4.55%(P<0.05);羊肉的a*值和氧合肌红蛋白相对含量均随着冻融次数增加而降低,而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冻融结束时,疏果多酚组的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最低为34.01%(P<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TBARS值呈上升趋势,在冻融5 次时,疏果多酚组的TBARS值比表儿茶素组、TBHQ组及空白组显著降低了11.92%、16.12%和28.21%(P<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羊肉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保持稳定,疏果多酚组的MUFA相对含量在冻融3 次达到最高值为56.59%;4 组羊肉的TVB-N值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冻融期间,疏果多酚组的TVB-N值都显著低于其余3 组(P<0.05)。因此,猕猴桃疏果多酚能改善羊肉的品质,延缓氧化,同时有利于猕猴桃疏果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酵母与乳酸菌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豪栋,杨昳津,林高节,马家欢,倪燮邻,邵毅恒,牟志勇,宋馨,艾连中,夏永军
    食品科学    2022, 43 (9): 268-274.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10129-344
    摘要463)   HTML47)    PDF (1971KB)(276)    收藏
    酵母与乳酸菌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发酵体系中的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研究发酵体系中酵母-乳酸菌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食品功能的关系,对发酵进程的正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酵母与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协同/拮抗作用、营养代谢产物交换、群体感应及生物膜包被等相互作用模式,探讨了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对改善发酵食品风味质构、缩短发酵周期、提升产品益生特性等的积极作用。最后,对酵母-乳酸菌作为组合发酵剂进行强化发酵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甘薯淀粉加工浆液营养功能成分及感官特性的影响
    曹晶晶 木泰华 马梦梅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61)      PDF (553KB)(247)    收藏
    本研究选用植物乳杆菌(L.p)、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戊糖片球菌(P.p)、干酪乳杆菌(L.c)及商业植物乳杆菌(SZ)分别对甘薯淀粉加工浆液进行发酵,比较了不同乳酸菌发酵对甘薯淀粉加工浆液营养功能成分(蛋白质、灰分、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总膳食纤维、总酸、总糖、乳酸、短链脂肪酸、总酚、游离氨基酸)及感官特性(电子鼻、电子舌、GC-MS、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乳酸菌发酵后,浆液中蛋白质、糖类、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及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下降,灰分无明显变化;不同乳酸菌均表现出良好的发酵性能,发酵后浆液pH从6.62下降到3.67-3.88,总酸含量由0.29 g/100 mL提高至2.69- 3.67g/100mL,且乳酸及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L.b和L.c发酵显著提高了浆液中总酚含量,分别提升了31.30%和30.18%;在发酵液中共检出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GC-MS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可有效提升甘薯淀粉加工浆液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改善其风味和口感,其中P.p、S.t和SZ发酵浆液的总体感官品质最好。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乳酸菌发酵应用于甘薯淀粉加工浆液制备饮料的研发奠定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食品鲜味研究热点:争议与功能
    刘源,朱忆雯,李明阳,张宁龙,王文利
    食品科学    2022, 43 (19): 8-16.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7-234
    摘要433)   HTML50)    PDF (2622KB)(322)    收藏
    鲜味作为5 种基本滋味之一,是蛋白质或/和L-氨基酸等含氮营养素摄入的信号,具有调味和生理功能调控双重角色,带给人愉悦的味觉体验和心理享受。鲜味科学的发展已逾百年,民众对鲜味的科学认知如鲜味(肽)味感以及鲜味成分的安全性等方面仍存争议。本文归纳了鲜味与鲜味肽的味感描述、鲜味代表物质谷氨酸钠(味精)的安全性以及鲜味的功能等研究热点,概述了鲜味的广义和狭义定义、鲜味肽的呈味多元性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鲜味安全性评价与调节食欲等方面的作用,为食品鲜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微生物利用一碳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傅晓莹,乔玮博,史硕博
    食品科学    2023, 44 (3): 1-11.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220827-327
    摘要426)   HTML78)    PDF (3099KB)(269)    收藏
    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肉类、乳制品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给我国食品蛋白的供应带来了较大挑战。微生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等一碳化合物生产高质量的单细胞蛋白,这种新型蛋白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建立微生物蛋白绿色生物制造的食品蛋白生产体系,对保障国家食物蛋白供给安全十分重要。此外,微生物转化一碳化合物制备单细胞蛋白的过程还可以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总结微生物单细胞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述近年来微生物利用一碳化合物高效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进展;阐述天然一碳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网络机制以及改造前景;展望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微生物从一碳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前景,旨在为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的商业化生产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酶解法制备臭黄荆叶果胶结构、理化性质、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刘莎 邓利玲 钟耕 杨洪生
    食品科学    0, (): 0-0.  
    摘要418)      PDF (619KB)(28)    收藏
    以臭黄荆叶(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leaves,PLHL)为原料,分别采用单一果胶酶辅助提取法和复合酶辅助提取法得到果胶酶提取果胶(Pectinase-extracted pectin from the PLHL,PPHP)和复合酶提取果胶(Mixed enzymes-extracted pectin from the PLHL,MPHP),用水浸提法得到水提果胶(Water-extracted pectin from the PLHL,WPHP)为对照。分别测定3种果胶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红外光谱;半乳糖醛酸含量、酯化度等理化性质,并考察3种果胶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清除能力及Fe3+还原率;对枯草芽孢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种果胶得率分别为:WPHP(5.11%)、 PPHP(6.45%)和MPHP(8.91%);WPHP属于高酯果胶,MPHP和PPHP属于低酯果胶;臭黄荆叶果胶经酶作用,重均分子量减小;MPHP总酚和总黄酮均高于WPHP和PPHP,分别为17.09mg/g和26.46mg/g;3种果胶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中MPHP抗氧化活性最强。其中,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MPHP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PPHP。该结果为进一步寻找臭黄荆叶果胶抗菌活性物质基础提供依据,对臭黄荆叶果胶深层次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